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云数据中心负载均衡及节能调度算法相关研究 | 第21-29页 |
2.1 云数据中心负载均衡基本概念 | 第21页 |
2.2 几种典型负载均衡调度算法 | 第21-25页 |
2.2.1 资源轮转分配算法 | 第21-22页 |
2.2.2 加权轮转算法 | 第22-23页 |
2.2.3 最小负载优先法 | 第23-24页 |
2.2.4 加权最小负载优先法 | 第24-25页 |
2.3 几种典型节能调度算法 | 第25-27页 |
2.3.1 轮转调度节能算法 | 第25页 |
2.3.2 MBFD节能调度算法 | 第25-26页 |
2.3.3 离线不延时节能算法 | 第26页 |
2.3.4 离线负载跨度最大节能算法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云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模拟系统介绍及能耗模型测定评估 | 第29-48页 |
3.1 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模拟系统简介 | 第29页 |
3.2 几种典型资源调度模拟系统 | 第29-46页 |
3.2.1 CLOUDSIM模拟系统 | 第29-31页 |
3.2.1.1 CLOUDSIM简介 | 第29-30页 |
3.2.1.2 CLOUDSIM体系结构 | 第30-31页 |
3.2.1.3 CLOUDSIM任务调度建模 | 第31页 |
3.2.2 CLOUDANALYST模拟系统 | 第31-34页 |
3.2.2.1 CLOUDANALYST背景和功能 | 第31-32页 |
3.2.2.2 CLOUDANALYST软件特性 | 第32页 |
3.2.2.3 CLOUDANALYST主要模型和组件介绍 | 第32-34页 |
3.2.3 ICANCLOUD模拟系统 | 第34-38页 |
3.2.3.1 ICANCLOUD简介 | 第34-35页 |
3.2.3.2 ICANCLOUD体系架构 | 第35-37页 |
3.2.3.3 ICANCLOUD与CLOUDSIM性能对比 | 第37-38页 |
3.2.4 GREENCLOUD模拟系统 | 第38-41页 |
3.2.4.1 GREENCLOUD简介 | 第38-39页 |
3.2.4.2 GREENCLOUD体系结构 | 第39-41页 |
3.2.4.3 GREENCLOUD能耗模型 | 第41页 |
3.2.5 CLOUDSCHED模拟系统 | 第41-46页 |
3.2.5.1 CLOUDSCHED简介 | 第41页 |
3.2.5.2 CLOUDSCHED体系架构 | 第41-42页 |
3.2.5.3 CLOUDSCHED度量指标 | 第42-44页 |
3.2.5.4 CLOUDSCHED与CLOUDSIM性能对比 | 第44-46页 |
3.3 现有模拟系统对比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多数据中心兼顾负载均衡的节能调度算法分析与设计 | 第48-66页 |
4.1 多数据中心模型架构 | 第48-49页 |
4.2 算法简介 | 第49-56页 |
4.2.1 资源调度过程 | 第49-50页 |
4.2.2 算法大致思想 | 第50-52页 |
4.2.3 用户请求描述 | 第52-54页 |
4.2.4 调度资源描述 | 第54-55页 |
4.2.5 算法输入和输出 | 第55-56页 |
4.3 离线延时节能并负载均衡调度算法 | 第56-60页 |
4.3.1 离线延时算法步骤 | 第56-58页 |
4.3.2 离线延时算法流程图 | 第58页 |
4.3.3 离线延时算法核心实现代码 | 第58-60页 |
4.4 在线延时迁移节能并负载均衡调度算法 | 第60-64页 |
4.4.1 在线延时迁移算法步骤 | 第61-63页 |
4.4.2 在线延时迁移算法流程图 | 第63页 |
4.4.3 在线延时迁移算法核心实现代码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算法模拟测试 | 第66-76页 |
5.1 算法测试简介 | 第66-67页 |
5.2 六种节能并负载均衡调度算法比较 | 第67-75页 |
5.2.1 负载变化时的节能算法性能比较 | 第67-72页 |
5.2.2 高负载时的节能算法性能比较 | 第72-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76-77页 |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