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根瘤菌与促生菌复合接种对大豆生长和土壤生态效应的影响

符号说明第4-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前言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微生物肥料第14-16页
        1.2.1 内涵及分类第14-15页
        1.2.2 功能及应用第15-16页
    1.3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第16-22页
        1.3.1 研究概述第16-17页
        1.3.2 胶质类芽孢杆菌第17-19页
            1.3.2.1 概述第17-18页
            1.3.2.2 功能机理研究第18-19页
            1.3.2.3 应用研究第19页
        1.3.3 根瘤菌第19-22页
            1.3.3.1 概述第19-20页
            1.3.3.2 占瘤率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4 根瘤菌和PGPR复合接种第22页
    1.4 土壤肥力第22-26页
        1.4.1 概述第22-23页
        1.4.2 土壤理化性质第23-25页
            1.4.2.1 土壤pH第23页
            1.4.2.2 土壤全氮第23-24页
            1.4.2.3 土壤速效磷第24页
            1.4.2.4 土壤速效钾第24页
            1.4.2.5 土壤有机质第24-25页
        1.4.3 土壤酶活第25-26页
        1.4.4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第26页
    1.5 土壤微生物区系第26-29页
        1.5.1 概述第26-27页
        1.5.2 土壤微生物数量第27-28页
        1.5.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第28-29页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8页
    2.1 材料第30-32页
        2.1.1 菌株、大豆品种和肥料第30页
        2.1.2 培养基第30-31页
        2.1.3 相关试剂第31-32页
    2.2 方法第32-38页
        2.2.1 发酵液的制备第32页
        2.2.2 有效活菌数的测定第32页
        2.2.3 试验设计第32-33页
        2.2.4 土壤样品采集与大豆性状调查第33页
        2.2.5 大豆结瘤情况调查第33页
        2.2.6 占瘤率测定第33-35页
            2.2.6.1 根瘤菌的分离纯化第33-34页
            2.2.6.2 根瘤菌DNA的提取第34页
            2.2.6.3 BOX-PCR第34-35页
        2.2.7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第35页
        2.2.8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第35-36页
        2.2.9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第36页
        2.2.10 PCR-DGGE分析第36-37页
            2.2.10.1 土壤总DNA提取第36页
            2.2.10.2 16S rDNA V3区扩增第36-37页
            2.2.10.3 DGGE操作第37页
            2.2.10.4 DGGE条带回收第37页
        2.2.11 数据分析第37-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58页
    3.1 不同处理对大豆生长性状的影响第38-40页
        3.1.1 株高和叶绿素第38页
        3.1.2 大豆成熟期性状第38-39页
        3.1.3 大豆收获情况第39-40页
    3.2 不同处理对大豆品质的影响第40-41页
    3.3 不同处理对大豆结瘤和占瘤率的影响第41-42页
        3.3.1 大豆结瘤情况第41页
        3.3.2 接种根瘤菌B.japonicum 5136的占瘤率第41-42页
    3.4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42-45页
        3.4.1 土壤pH第42-43页
        3.4.2 土壤全氮第43页
        3.4.3 土壤速效磷第43-44页
        3.4.4 土壤速效钾第44-45页
        3.4.5 土壤有机质第45页
    3.5 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45-48页
        3.5.1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第45-46页
        3.5.2 土壤脲酶活性第46-47页
        3.5.3 土壤蔗糖酶活性第47-48页
    3.6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第48-53页
        3.6.1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第48-49页
        3.6.2 PCR-DGG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第49-53页
            3.6.2.1 16S rDNA V3区扩增第49-50页
            3.6.2.2 DGGE指纹图谱分析及典型条带的回收测序第50-51页
            3.6.2.3 UPGMA聚类分析第51-52页
            3.6.2.4 CCA分析第52-53页
    3.7 相关性分析第53-58页
        3.7.1 大豆性状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分析第53-54页
        3.7.2 大豆结瘤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分析第54-55页
        3.7.3 大豆结瘤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55页
        3.7.4 土壤肥力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第55-56页
        3.7.5 土壤肥力与大豆养分的相关性分析第56-58页
4 讨论第58-63页
5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附录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丘陵山区陆稻全程机械化构想及对其经济效益分析--以澜沧县为例
下一篇:基于DEA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以武平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