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陆稻全程机械化构想及对其经济效益分析--以澜沧县为例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4.1 陆稻种植生产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稻作与陆稻农业机械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3 陆稻生产技术经济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澜沧县陆稻调查研究 | 第24-35页 |
2.1 澜沧县概况 | 第24-25页 |
2.2 稻作生产情况 | 第25-26页 |
2.3 调查内容 | 第26页 |
2.4 调查方法和数据收集 | 第26-27页 |
2.5 调查结果 | 第27-33页 |
2.5.1 澜沧县陆稻种植方式现状 | 第27-32页 |
2.5.2 制约陆稻机械化种植原因 | 第32-33页 |
2.6 陆稻种植机械化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设计陆稻机械化种植 | 第35-47页 |
3.1 芒市水稻机械化种植生产情况 | 第35-36页 |
3.2 小麦机械化种植生产情况 | 第36-37页 |
3.3 陆稻种植用地及耕整地机械 | 第37-38页 |
3.4 陆稻播种 | 第38-40页 |
3.4.1 播种的机械形式 | 第38-39页 |
3.4.2 播种的技术要求 | 第39页 |
3.4.3 播种期的要求 | 第39-40页 |
3.5 陆稻施肥 | 第40-41页 |
3.5.1 施肥机械 | 第40-41页 |
3.5.2 肥料的选择及施用方法 | 第41页 |
3.6 中耕 | 第41-44页 |
3.6.1 中耕技术及其机械化 | 第42页 |
3.6.2 除草技术及其机械化 | 第42-43页 |
3.6.3 病虫害防治方法及其机械化 | 第43-44页 |
3.7 收割 | 第44-45页 |
3.8 收获后处理技术及其机械化 | 第45-4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陆稻生产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经济分析 | 第47-62页 |
4.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4.1.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特点 | 第47-48页 |
4.1.2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选择 | 第48页 |
4.2 模型选择 | 第48-50页 |
4.2.1 生产函数选择 | 第49-50页 |
4.2.2 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 | 第50页 |
4.3 C-D函数影响要素回归分析 | 第50-58页 |
4.3.1 因变量和自变量设定 | 第50-51页 |
4.3.2 数据来源 | 第51-52页 |
4.3.3 扩展C-D生产函数模型设定 | 第52-53页 |
4.3.4 回归分析 | 第53-58页 |
4.4 农业机械贡献率 | 第58-62页 |
4.4.1 农业机械贡献率计算方法 | 第58-59页 |
4.4.2 陆稻种植机械贡献率 | 第59-62页 |
第五章 陆稻机械化种植模式选择理论分析 | 第62-74页 |
5.1 机械化种植经营模式理论模型 | 第62-68页 |
5.1.1 基本原理 | 第63页 |
5.1.2 种植方式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5.1.3 各环节机械可行性分析 | 第65-68页 |
5.2 机械化种植生产者行为理论模型 | 第68-73页 |
5.2.1 基本理论 | 第68-69页 |
5.2.2 生产者行为实例分析 | 第69-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80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6.2 论文的创新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75-76页 |
6.3 建议与展望 | 第76-80页 |
6.3.1 政府层面 | 第76-77页 |
6.3.2 陆稻机械研发层面 | 第77-78页 |
6.3.3 陆稻农业机械化推广层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85-86页 |
附录B:调查附图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