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技术经济论文

丘陵山区陆稻全程机械化构想及对其经济效益分析--以澜沧县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目录第11-14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2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1.2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4.1 陆稻种植生产技术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2 稻作与陆稻农业机械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3 陆稻生产技术经济研究现状第19-21页
    1.5 研究内容第21页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1-24页
        1.6.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6.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澜沧县陆稻调查研究第24-35页
    2.1 澜沧县概况第24-25页
    2.2 稻作生产情况第25-26页
    2.3 调查内容第26页
    2.4 调查方法和数据收集第26-27页
    2.5 调查结果第27-33页
        2.5.1 澜沧县陆稻种植方式现状第27-32页
        2.5.2 制约陆稻机械化种植原因第32-33页
    2.6 陆稻种植机械化的必要性第33-34页
    2.7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设计陆稻机械化种植第35-47页
    3.1 芒市水稻机械化种植生产情况第35-36页
    3.2 小麦机械化种植生产情况第36-37页
    3.3 陆稻种植用地及耕整地机械第37-38页
    3.4 陆稻播种第38-40页
        3.4.1 播种的机械形式第38-39页
        3.4.2 播种的技术要求第39页
        3.4.3 播种期的要求第39-40页
    3.5 陆稻施肥第40-41页
        3.5.1 施肥机械第40-41页
        3.5.2 肥料的选择及施用方法第41页
    3.6 中耕第41-44页
        3.6.1 中耕技术及其机械化第42页
        3.6.2 除草技术及其机械化第42-43页
        3.6.3 病虫害防治方法及其机械化第43-44页
    3.7 收割第44-45页
    3.8 收获后处理技术及其机械化第45-46页
    3.9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陆稻生产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经济分析第47-62页
    4.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第47-48页
        4.1.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特点第47-48页
        4.1.2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选择第48页
    4.2 模型选择第48-50页
        4.2.1 生产函数选择第49-50页
        4.2.2 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第50页
    4.3 C-D函数影响要素回归分析第50-58页
        4.3.1 因变量和自变量设定第50-51页
        4.3.2 数据来源第51-52页
        4.3.3 扩展C-D生产函数模型设定第52-53页
        4.3.4 回归分析第53-58页
    4.4 农业机械贡献率第58-62页
        4.4.1 农业机械贡献率计算方法第58-59页
        4.4.2 陆稻种植机械贡献率第59-62页
第五章 陆稻机械化种植模式选择理论分析第62-74页
    5.1 机械化种植经营模式理论模型第62-68页
        5.1.1 基本原理第63页
        5.1.2 种植方式对比分析第63-65页
        5.1.3 各环节机械可行性分析第65-68页
    5.2 机械化种植生产者行为理论模型第68-73页
        5.2.1 基本理论第68-69页
        5.2.2 生产者行为实例分析第69-73页
    5.3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4-80页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74-75页
    6.2 论文的创新与有待研究的问题第75-76页
    6.3 建议与展望第76-80页
        6.3.1 政府层面第76-77页
        6.3.2 陆稻机械研发层面第77-78页
        6.3.3 陆稻农业机械化推广层面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5页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第85-86页
附录B:调查附图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皮石斛的仿生栽培
下一篇:根瘤菌与促生菌复合接种对大豆生长和土壤生态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