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振动切削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的研究动态、现状和水平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的研究动态、现状和水平 | 第12-14页 |
1.3 低频振动切削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1.4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5-19页 |
第2章 低频振动切削过程冲击接触机理的研究 | 第19-31页 |
2.1 低频振动切削动态冲击模型的构建 | 第19-22页 |
2.1.1 等效冲击模型构建 | 第19-20页 |
2.1.2 冲击系统模型构建 | 第20-21页 |
2.1.3 冲击系统模型简化 | 第21-22页 |
2.2 低频振动切削动态冲击过程分析 | 第22-28页 |
2.2.1 应力波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波 | 第23-26页 |
2.2.3 切削过程中应力波传播特性分析 | 第26页 |
2.2.4 振动切削过程冲击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2.3 低频振动切削过程冲击接触作用研究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低频振动切削过程局部应力变化的研究 | 第31-51页 |
3.1 切削度的定义 | 第31-32页 |
3.2 振动切削局部应力状态及其变化仿真 | 第32-36页 |
3.2.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32页 |
3.2.2 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3.2.3 材料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3.2.4 有限元方程模型 | 第34-35页 |
3.2.5 摩擦模型建立 | 第35页 |
3.2.6 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3.3 局部应力状态变化研究 | 第36-39页 |
3.4 对比实验研究 | 第39-48页 |
3.4.1 实验目的 | 第39页 |
3.4.2 实验系统设计与搭建 | 第39-42页 |
3.4.3 实验参数设置 | 第42页 |
3.4.4 已加工表面局部硬度实验研究 | 第42-44页 |
3.4.5 已加工表面微观观察研究 | 第44-45页 |
3.4.6 切屑断面微观观察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4章 低频振动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预测 | 第51-69页 |
4.1 LS-SVM 方法及预测原理 | 第52-54页 |
4.1.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 | 第52页 |
4.1.2 振动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预测原理与算法 | 第52-54页 |
4.2 低频振动车削本征参数实验研究 | 第54-62页 |
4.2.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4-55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4.2.3 正交实验数据处理及断屑观察分析 | 第56-62页 |
4.3 基于 LS-SVM 的振动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预测 | 第62-65页 |
4.3.1 获取训练样本数据 | 第62-63页 |
4.3.2 训练和预测过程及结果 | 第63-65页 |
4.4 不同预测模型对比实验研究 | 第65-66页 |
4.4.1 实验研究条件与方法 | 第65页 |
4.4.2 实验研究结果与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5.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69-72页 |
5.1.1 主要工作 | 第69-70页 |
5.1.2 主要创新与结论 | 第70-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