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滨水区的概念与分类 | 第12-13页 |
1.4.1 滨水区的概念 | 第12页 |
1.4.2 滨水区的分类 | 第12-13页 |
1.5 地域性的概念及现状 | 第13-15页 |
1.5.1 地域性的概念与范畴 | 第13-14页 |
1.5.2 全球化对地域性文化的影响 | 第14页 |
1.5.3 地域性文化的优势 | 第14-15页 |
1.6 国内外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第15-17页 |
1.6.1. 国外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第15-16页 |
1.6.2. 国内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第16-17页 |
1.7 地域性理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1.7.1 地域性理念在国外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第17-18页 |
1.7.2 地域性理念在国内景观规保护划设计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8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9页 |
1.9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塑造研究 | 第21-36页 |
2.1 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21-24页 |
2.2 景观设计与地域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2.2.1 尊重地域文化对滨水景观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 第24-25页 |
2.2.2 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反作用于地域文化 | 第25页 |
2.3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因素 | 第25-29页 |
2.3.1 滨水公共空间的自然因素 | 第25-28页 |
2.3.2 滨水公共空间的人文因素 | 第28-29页 |
2.4 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 第29-36页 |
2.4.1 简述地域性理念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常用表达手法 | 第29-32页 |
2.4.2 地域特色塑造的方法 | 第32-36页 |
第三章 中山市岐江河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捕捉 | 第36-51页 |
3.1 中山市岐江河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背景现状 | 第36-38页 |
3.2 中山市岐江河滨水区地域特色研究 | 第38-51页 |
3.2.1 地理概况和自然环境 | 第38-39页 |
3.2.2 历史文化发展 | 第39-44页 |
3.2.3 人文特色 | 第44-49页 |
3.2.4 时代特征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中山市岐江河滨水区景观设计地域特色塑造 | 第51-78页 |
4.1 基于地域性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 第51-53页 |
4.1.1 基于地域性的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 第51-52页 |
4.1.2 基于地域性的景观规划设计途径 | 第52-53页 |
4.2 景观规划宏观策略 | 第53-54页 |
4.2.1 挖掘文化、重塑历史 | 第53页 |
4.2.2 完善设施、优化交通 | 第53页 |
4.2.3 拓展公共空间,打造特色水岸 | 第53页 |
4.2.4 点亮光彩,营造创意空间 | 第53-54页 |
4.3 景观规划中观区段处理 | 第54-61页 |
4.3.1 基于地域性判断的区段划分 | 第54-56页 |
4.3.2 功能及主题分区 | 第56-58页 |
4.3.3 水景系统设计 | 第58-59页 |
4.3.4 夜景系统设计 | 第59-60页 |
4.3.5 景观节点策划 | 第60-61页 |
4.4 景观设计微观营造 | 第61-78页 |
4.4.1 历史主题景观节点营造 | 第61-67页 |
4.4.2 民俗主题景观节点营造 | 第67-70页 |
4.4.3 自然主题景观节点营造 | 第70-75页 |
4.4.4 时代主题景观节点营造 | 第75-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78-84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市民使用调查评价与反思 | 第79-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