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1.1 含Cr粉末冶金铁基合金粉末的开发与应用 | 第9-18页 |
1.1.1 含Cr合金钢是经济发展趋势的选择 | 第9-12页 |
1.1.2 含Cr铁基合金粉末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3 含Cr铁基合金粉末的基本特点 | 第13-18页 |
1.2 烧结硬化工艺的发展与应用 | 第18-22页 |
1.2.1 烧结硬化工艺的定义与原理 | 第18页 |
1.2.2 烧结硬化工艺的优点 | 第18-20页 |
1.2.3 烧结硬化工艺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 第20-22页 |
1.3 预扩散方法在含Cr粉末冶金合金钢中的应用与发展 | 第22-24页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2 研究方法与性能测试 | 第26-31页 |
2.1 研究路线 | 第26-27页 |
2.2 原材料及加工处理 | 第27-29页 |
2.2.1 Fe-0.5Mo的化学分析及粉末特性 | 第27-28页 |
2.2.2 Cr-Fe合金粉末及其他粉末的基本参数 | 第28-2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2.3.1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2.3.2 性能检测与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3 不同含量的粗颗粒铬铁粉末制备的Fe-Cr-Mo粉末冶金钢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 第31-44页 |
3.1 粗颗粒粉制备合金试样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31-33页 |
3.2 粗颗粒粉制备Fe-Cr-Mo合金材料的密度 | 第33-34页 |
3.3 粗颗粒粉制备Fe-Cr-Mo合金材料的硬度 | 第34-36页 |
3.4 粗颗粒粉制备Fe-Cr-Mo合金材料的合金强度 | 第36-37页 |
3.5 粗颗粒粉制备Fe-Cr-Mo合金材料的显微组织 | 第37-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不同含量微细颗粒铬铁粉末制备的Fe-Cr-Mo粉末冶金钢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 第44-60页 |
4.1 微细颗粒粉制备合金试样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44-45页 |
4.2 微细颗粒制备Fe-Cr-Mo合金材料的密度 | 第45-46页 |
4.3 微细颗粒粉制备Fe-Cr-Mo合金材料的硬度 | 第46-49页 |
4.4 微细颗粒粉制备Fe-Cr-Mo合金材料的强度 | 第49-50页 |
4.5 微细颗粒粉制备Fe-Cr-Mo合金材料的拉伸断口分析 | 第50-51页 |
4.6 微细颗粒粉制备Fe-Cr-Mo合金材料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51-55页 |
4.7 两种粒度不同的Cr-Fe合金粉末制备的Fe-Cr-Mo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对比 | 第55-58页 |
4.7.1 密度 | 第55-56页 |
4.7.2 硬度 | 第56-58页 |
4.7.3 强度 | 第5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Fe-Cr-Mo粉末冶金钢烧结过程中Cr、C元素含量变化原因的探讨 | 第60-69页 |
5.1 前言 | 第60-62页 |
5.1.1 高真空气氛烧结合金试样的密度值 | 第60-61页 |
5.1.2 高真空气氛烧结合金试样的硬度值 | 第61-62页 |
5.2 烧结条件的探讨 | 第62-63页 |
5.2.1 真空气氛烧结样品 | 第62页 |
5.2.2 中性气氛烧结样品 | 第62-63页 |
5.3 理论分析 | 第63-68页 |
5.3.1 有关Cr元素流失的理论解释 | 第66-68页 |
5.3.2 有关C元素含量变化的理论解释 | 第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