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3-14页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土壤中铝存在形态 | 第15-16页 |
1.2 酸性土壤中铝对植物的危害 | 第16-17页 |
1.2.1 铝对植物根系和地上部的伤害 | 第16页 |
1.2.2 铝对植物细胞生物膜的损伤 | 第16页 |
1.2.3 铝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4 铝毒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7页 |
1.3 植物耐受铝毒害作用的生理机制 | 第17-18页 |
1.3.1 植物的外部抗铝机制 | 第17-18页 |
1.3.2 植物对铝毒害作用的内部耐受机制 | 第18页 |
1.4 植物耐受铝毒害作用的分子机制 | 第18-20页 |
1.4.1 转运蛋白相关的基因 | 第18-19页 |
1.4.2 有机酸合成与运输相关的基因 | 第19-20页 |
1.4.3 其他相关基因 | 第20页 |
1.5 转录因子 | 第20-23页 |
1.5.1 转录因子的结构 | 第20-21页 |
1.5.2 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21-23页 |
1.6 bHLH转录因子 | 第23-27页 |
1.6.1 bHLH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 | 第23-24页 |
1.6.2 bHLH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24-27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GmbHLH30转录因子的亚细胞定位及其互作蛋白的分离鉴定 | 第29-48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6页 |
2.1.1 GmbHLH30特异性抗体的制备 | 第29页 |
2.1.2 植物材料的处理 | 第29页 |
2.1.3 总蛋白的提取与Western分析 | 第29-31页 |
2.1.4 荧光定位分析 | 第31页 |
2.1.5 免疫共沉淀分析 | 第31页 |
2.1.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32页 |
2.1.7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2页 |
2.1.8 GmbHLH30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34页 |
2.1.9 电击转化感受态农杆菌 | 第34页 |
2.1.10 叶盘转化法转化烟草 | 第34页 |
2.1.11 转基因烟草的鉴定 | 第34-36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36-45页 |
2.2.1 GmbHLH30蛋白表达水平 | 第36页 |
2.2.2 GmbHLH30转录因子的亚细胞定位 | 第36-44页 |
2.2.3 GmbHLH30结合的蛋白的分离 | 第44-45页 |
2.3 讨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GmbHLH30转录因子调控的靶基因的鉴定 | 第48-6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3.1.1 植物基因组的提取 | 第48页 |
3.1.2 植物RNA的提取 | 第48-49页 |
3.1.3 突变体筛选的引物设计 | 第49-50页 |
3.1.4 花序转化法转化拟南芥 | 第50页 |
3.1.5 植物材料的处理 | 第50页 |
3.1.6 基因芯片 | 第50-51页 |
3.1.7 表达谱验证芯片数据 | 第51-52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52-60页 |
3.2.1 突变体拟南芥的鉴定 | 第52-54页 |
3.2.2 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 | 第54-55页 |
3.2.3 基因芯片鉴定GmbHLH30调控的靶基因 | 第55-57页 |
3.2.4 拟南芥表达谱验证GmbHLH30调控的靶基因的表达 | 第57-59页 |
3.2.5 AtbHLH30突变体拟南芥、野生型拟南芥、GmbHLH30过表达拟南芥耐铝能力的研究 | 第59-60页 |
3.3 讨论 | 第60-65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附表1 RB铝处理0h蛋白质谱结果 | 第77-81页 |
附表2 RB铝处理8h蛋白质谱结果 | 第81-85页 |
附表3 野生型拟南芥中上调基因与突变体拟南芥中下调基因倍数≥3的基因 | 第85-87页 |
附表4 野生型拟南芥中上调倍数≥3的基因 | 第87-10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