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框架和重点难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3.2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框架体系 | 第16-26页 |
2.1 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框架体系 | 第16-19页 |
2.1.1 量化宽松政策的起源及定义 | 第16-17页 |
2.1.2 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 传统货币政策的理论框架 | 第19-22页 |
2.2.1 传统货币政策的理论框架 | 第19-20页 |
2.2.2 量化宽松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差异 | 第20-22页 |
2.3 通货膨胀的概述 | 第22-26页 |
2.3.1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类型 | 第22页 |
2.3.2 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 第22-24页 |
2.3.3 中国通胀表现出的新特点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美联储 QE 政策的实施及溢出效应 | 第26-37页 |
3.1 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 | 第26-29页 |
3.1.1 日本施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借鉴 | 第26-27页 |
3.1.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 | 第27-29页 |
3.2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施行取得的效果 | 第29-34页 |
3.2.1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其内部经济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外围国家的影响 | 第31-34页 |
3.3 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状况 | 第34-37页 |
3.3.1 中国通货膨胀发生的内部因素 | 第34-35页 |
3.3.2 外国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胀产生的溢出效应 | 第35页 |
3.3.3 量化宽松政策下中国通胀的表现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机制 | 第37-43页 |
4.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溢出机制 | 第37-43页 |
4.1.1 通过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的通货膨胀造成影响 | 第37页 |
4.1.2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 第37-39页 |
4.1.3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通胀产生输入性影响 | 第39-40页 |
4.1.4 防范 QE 退出带来的风险 | 第40-43页 |
第五章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43-49页 |
5.1 关于数据的收集、选取和处理的说明 | 第43页 |
5.2 量化宽松政策与中国通货膨胀的相关性检验 | 第43-47页 |
5.3 相关性检验得出的结论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关于通货膨胀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及启示 | 第49-55页 |
6.1 削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商品价格的影响力 | 第49-51页 |
6.1.1 推动市场化改革来稳定大宗商品的价格 | 第49-50页 |
6.1.2 建立规模合理的多元战略资源储备 | 第50页 |
6.1.3 争取初级产品的定价权 | 第50-51页 |
6.2 加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 第51-52页 |
6.2.1 加快建立和完善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控体系 | 第51页 |
6.2.2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 第51-52页 |
6.3 合理降低社会通胀预期并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52-53页 |
6.4 量化宽松政策的启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