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功能高分子材料 | 第14页 |
1.2 电活性功能高分子 | 第14-20页 |
1.2.1 太阳能电池 | 第15-17页 |
1.2.1.1 太阳能电池材料概述 | 第15页 |
1.2.1.2 窄带隙共聚物 | 第15-16页 |
1.2.1.3 含喹喔啉类聚合物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2 电致变色 | 第17-19页 |
1.2.2.1 电致变色材料概述 | 第17-18页 |
1.2.2.2 电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 第18页 |
1.2.2.3 噻吩和喹喔啉类电致变色材料 | 第18-19页 |
1.2.3 电致发光材料 | 第19-20页 |
1.2.3.1 电致发光材料概述 | 第19页 |
1.2.3.2 聚合物发光原理 | 第19-20页 |
1.3 电活性聚合物的制备 | 第20-24页 |
1.3.1 化学氧化法 | 第20页 |
1.3.2 电化学法 | 第20-21页 |
1.3.3 金属催化法 | 第21-24页 |
1.4 研究意义、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5,10-二溴-2,3,7,8-二奈/菲基双喹喔啉和二烷氧基苯乙炔交替共聚物及其性能研究 | 第27-38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7-2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28-29页 |
2.2.3.1 单体的合成路线 | 第28-29页 |
2.2.3.2 聚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29页 |
2.2.4 预备工作 | 第29-30页 |
2.2.4.1 锌粉活化 | 第29页 |
2.2.4.2 Pd(PPh3)2Cl2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5 单体的合成 | 第30-32页 |
2.2.5.1 4,7-二溴-5,6-二硝基-2,1,3-苯并噻二唑 | 第30页 |
2.2.5.2 5,10-二溴-2,3,7,8-二奈基双喹喔啉(M1) | 第30页 |
2.2.5.3 5,10-二溴-2,3,7,8-二菲基双喹喔啉(M2) | 第30页 |
2.2.5.4 1,4-二(十二烷氧基)苯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5.5 2,5-二碘-1,4-二(十二烷氧基)苯 | 第31页 |
2.2.5.6 2,5-二(十二烷氧基)- 1,4 -二(三甲基硅乙炔基)苯 | 第31页 |
2.2.5.7 1,4-二乙炔基-2,5-二(十二烷氧基)苯(B1) | 第31页 |
2.2.5.8 聚[2,3,7,8-二奈基双喹喔啉-二炔基-2,5-二(十二烷氧基)苯](P1) | 第31-32页 |
2.2.5.9 聚[2,3,7,8-二菲基双喹喔啉-二炔基-2,5-二(十二烷氧基)苯](P2)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2.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2.3.2 单体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33-34页 |
2.3.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34-35页 |
2.3.3.1 单体的紫外-可见吸收 | 第34页 |
2.3.3.2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 | 第34-35页 |
2.3.4 荧光光谱 | 第35-37页 |
2.3.4.1 单体荧光光谱 | 第35-36页 |
2.3.4.2 聚合物荧光光谱 | 第36-37页 |
2.3.5 固体粉末状态 XRD 分析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5,10-二溴-2,3,7,8-二奈/菲基双喹喔啉与噻吩和乙撑二氧基噻吩交替共聚及其性能研究 | 第38-51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2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38-39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2.3 单体与聚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39-40页 |
3.2.4 Pd(PPh3)4的合成 | 第40页 |
3.2.5 2,5-二(三丁基锡基)噻吩(B2) | 第40-41页 |
3.2.6 2,5-二(三丁基锡基)乙撑二氧基噻吩(B3) | 第41页 |
3.2.7 聚(噻吩-2,3,7,8-二奈基双喹喔啉)(P3) | 第41页 |
3.2.8 聚(噻吩-2,3,7,8-二菲基双喹喔啉)(P4) | 第41-42页 |
3.2.9 聚(乙撑二氧噻吩-2,3,7,8-二奈基双喹喔啉)(P5) | 第42页 |
3.2.10 聚(乙撑二氧噻吩-2,3,7,8-二菲基双喹喔啉)(P6) | 第4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3.4.1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 第42-43页 |
3.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43-45页 |
3.4.2.1 单体 B2,B3 的核磁共振氢谱 | 第43页 |
3.4.2.2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 | 第43-45页 |
3.4.3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谱图 | 第45-46页 |
3.4.4 聚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46-48页 |
3.4.5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48-49页 |
3.4.6 固体粉末状态 XRD 分析 | 第49-50页 |
3.5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噻吩和 3-辛基噻吩取代奈基/菲基双喹喔啉的电化学聚合及其性能研究 | 第51-70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5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51-52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4.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52-53页 |
4.2.4 4,7-二溴-5,6-二硝基-[2,1,3]-苯并塞二唑的合成 | 第53页 |
4.2.5 4,7-二噻基-5,6-二硝基-[2,1,3]-苯并塞二唑的合成 | 第53-54页 |
4.2.6 5,10-二噻基-2,3,7,8-二萘基双喹喔啉的合成(M3) | 第54页 |
4.2.7 5,10-二噻基-2,3,7,8-二菲基双喹喔啉的合成(M4) | 第54页 |
4.2.8 2-(三丁基锡基)-3-辛基噻吩(B4) | 第54-55页 |
4.2.9 5,10-二(3-辛基噻基)-2,3,7,8-二萘基双喹喔啉的合成(M5) | 第55页 |
4.2.10 5,10-二(3-辛基噻基)-2,3,7,8-二菲基双喹喔啉的合成(M6)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9页 |
4.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5-56页 |
4.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56-58页 |
4.3.3 紫外-可见光谱图分析 | 第58-59页 |
4.3.4 荧光光谱分析 | 第59-60页 |
4.3.5 粉末 X 射线衍射 | 第60-61页 |
4.3.6 四种单体的酸致变色 | 第61-64页 |
4.3.7 电化学氧化聚合物的合成 | 第64-65页 |
4.3.8 聚合物循环伏安分析 | 第65-66页 |
4.3.9 电致变色 | 第66-68页 |
4.3.10 聚合物响应时间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5,10-二(3,4-乙撑二氧噻基)-[2,3,7,8]-奈基/菲基双喹喔啉的电化学聚合及其性能研究 | 第70-80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5.2.0 实验药品 | 第70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70-71页 |
5.2.2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71页 |
5.2.3 2-三丁基锡基-3,4-乙撑二氧噻吩(B5) | 第71页 |
5.2.4 5,10-二(3,4-乙撑二氧噻基)-[2,3,7,8]-奈基双喹喔啉(M7) | 第71-72页 |
5.2.5 5,10-二(3,4-乙撑二氧噻基)-[2,3,7,8]-菲基双喹喔啉(M8) | 第7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9页 |
5.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2-73页 |
5.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73-74页 |
5.3.3 紫外-可见光谱图分析 | 第74页 |
5.3.5 荧光光谱分析 | 第74-75页 |
5.3.6 两种单体的酸致变色 | 第75-76页 |
5.3.7 电化学氧化聚合物的合成 | 第76-77页 |
5.3.8 聚合物循环伏安图 | 第77页 |
5.3.9 聚合物电致变色 | 第77-78页 |
5.3.10 聚合物的响应时间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3页 |
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整理论文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