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少年吴宓的儒学情怀 | 第15-23页 |
(一)儒式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深远影响 | 第15-18页 |
(二)服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 | 第18-23页 |
二、护儒之志 | 第23-35页 |
(一)五四新文化反孔运动 | 第23-24页 |
(二)《学衡》应势而生 | 第24-29页 |
(三)以吴宓为骨干的“学衡派”和五四新文化派的交锋 | 第29-35页 |
三、儒学之思 | 第35-52页 |
(一)一多谐和观 | 第35-36页 |
(二)天人物三界观 | 第36-38页 |
(三)人性论和理欲观 | 第38-40页 |
(四)孔教观和儒家式道德理想 | 第40-52页 |
四、吴宓儒学思想的局限和意义 | 第52-56页 |
(一)吴宓道德理想主义与社会现实的脱节 | 第52-53页 |
(二)吴宓文化建设理路的意义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