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晋南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地力的空间分布

摘要第6-7页
1 绪论第7-13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8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8-10页
        1.2.1 国内研究进展第8-10页
        1.2.2 国外研究进展第1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0-12页
        1.3.1 研究方法第11页
        1.3.2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 技术路线第12-13页
2 耕地地力评价理论基础第13-18页
    2.1 概念理论基础第13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3-16页
        2.2.1 土壤肥力理论第13-14页
        2.2.2 气候理论第14-15页
        2.2.3 作物产量与耕地地力理论第15-16页
        2.2.4 空间数据尺度理论第16页
    2.3 参评因素选择的原则第16-17页
    2.4 耕地地力评价空间分析模型第17页
    2.5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研究第17-18页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第18-28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18-23页
        3.1.1 地理位置第18页
        3.1.2 自然环境条件第18-21页
        3.1.3 社会经济条件第21-23页
    3.2 耕地利用状况与粮食产量分析第23-24页
        3.2.1 耕地利用状况第23页
        3.2.2 粮食产量分析第23-24页
    3.3 数据采集与处理第24-28页
        3.3.1 基础数据第24-26页
        3.3.2 数据处理第26-28页
4 晋南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地力评价第28-37页
    4.1 建立评价体系第28-31页
        4.1.1 建立评价体系依据第28页
        4.1.2 耕地地力评价对象与类型第28-29页
        4.1.3 选取评价指标第29-30页
        4.1.4 评价单元的确定及属性数据的建立第30-31页
    4.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第31-34页
        4.2.1 养分空间变异分析第31-32页
        4.2.2 养分空间插值分析第32-34页
    4.3 耕地地力评价权重的确定第34-37页
        4.3.1 层次单排序第34-35页
        4.3.2 层次总排序第35页
        4.3.3 数据标准化处理第35-37页
5 耕地地力空间分布结果分析第37-44页
    5.1 汾河流域下游与涑水河流域中下游区第38-39页
        5.1.1 一等地第38-39页
        5.1.2 二等地第39页
    5.2 中部低山丘陵区第39-41页
        5.2.1 三等地第39-40页
        5.2.2 四等地第40-41页
    5.3 西北部火焰山区、东部中条山区以及西部孤峰山区第41-42页
        5.3.1 五等地第41-42页
        5.3.2 六等地第42页
    5.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6 结论与讨论第44-46页
    6.1 结论第44页
    6.2 讨论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Abstract第49-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发表的论文第51-53页
    参加项目第51页
    发表论文第51-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性基因KR3在大豆中的转化研究
下一篇:不同茶菊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