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构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结构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1.3.2 访谈法 | 第11页 |
1.3.3 实地调研法 | 第11页 |
1.3.4 归纳分析法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有关民俗旅游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5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1.5.1 相关基础概念 | 第14-16页 |
1.5.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第2章 临高县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况 | 第18-29页 |
2.1 资源种类丰富多样 | 第18-27页 |
2.1.1 渔猎民俗旅游资源 | 第18页 |
2.1.2 饮食民俗旅游资源 | 第18-21页 |
2.1.3 服饰民俗旅游资源 | 第21页 |
2.1.4 人生礼仪民俗旅游资源 | 第21-23页 |
2.1.5 游艺民俗旅游资源 | 第23-26页 |
2.1.6 技艺民俗旅游资源 | 第26-27页 |
2.1.7 居住民俗旅游资源 | 第27页 |
2.2 地域特点鲜明 | 第27页 |
2.3 保存较为完整 | 第27-28页 |
2.4 旅游可开发性强 | 第28-29页 |
第3章 临高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9-38页 |
3.1 临高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29-32页 |
3.1.1 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提升,民俗旅游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 第29页 |
3.1.2 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民俗旅游产品逐渐添彩 | 第29-30页 |
3.1.3 旅游品牌宣传助推民俗旅游发展 | 第30页 |
3.1.4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环境不断优化 | 第30页 |
3.1.5 民俗旅游产品稳步开发 | 第30-32页 |
3.2 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3.2.1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 | 第32页 |
3.2.2 民俗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32-33页 |
3.2.3 民俗旅游产品营销滞后 | 第33页 |
3.2.4 民俗旅游接待水平不够高 | 第33页 |
3.2.5 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 第33-34页 |
3.2.6 民俗旅游产品种类不丰富 | 第34页 |
3.3 临高县民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 第34-38页 |
3.3.1 优势(S) | 第34-35页 |
3.3.2 劣势(W) | 第35-36页 |
3.3.3 机遇(O) | 第36页 |
3.3.4 挑战(T) | 第36-38页 |
第4章 临高县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策略 | 第38-51页 |
4.1 开发目标 | 第38页 |
4.2 开发意义 | 第38-39页 |
4.2.1 促进民俗文化传承 | 第38页 |
4.2.2 推动旅游业发展 | 第38-39页 |
4.3 开发原则 | 第39-40页 |
4.3.1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9页 |
4.3.2 特色原则 | 第39-40页 |
4.3.3 文化原则 | 第40页 |
4.3.4 多样化开发与主题开发相结合原则 | 第40页 |
4.4 深度开发的策略 | 第40-51页 |
4.4.1 统筹民俗旅游整体规划 | 第40-41页 |
4.4.2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 第41页 |
4.4.3 利用新媒体创新民俗旅游营销 | 第41-42页 |
4.4.4 加强民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 | 第42-43页 |
4.4.5 优化民俗旅游产品结构 | 第43-5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