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柱芳烃的研究进展 | 第12-43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柱芳烃的发现,合成及衍生化 | 第14-17页 |
1.3 柱芳烃的主客体化学性质 | 第17-21页 |
1.3.1 基于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的主客体识别 | 第17-18页 |
1.3.2 基于阳离子···π作用的主客体识别 | 第18-19页 |
1.3.3 基于静电与疏水相互作用的主客体识别 | 第19-20页 |
1.3.4 基于氢键的主客体识别 | 第20-21页 |
1.4 柱芳烃的应用 | 第21-34页 |
1.4.1 柱芳烃在刺激响应性材料领域的应用 | 第21-24页 |
1.4.2 柱芳烃在吸附与分离材料领域的应用 | 第24-26页 |
1.4.3 柱芳烃在相转移催化剂领域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4 柱芳烃在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领域的应用 | 第27页 |
1.4.5 柱芳烃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 第27-28页 |
1.4.6 柱芳烃在人工跨膜通道方面的应用 | 第28-29页 |
1.4.7 柱芳烃在超分子聚合物领域的应用 | 第29-30页 |
1.4.8 柱芳烃的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 第30-34页 |
1.5 总结与展望 | 第34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34-43页 |
第二章 利用柱[6]芳烃/吖啶橙的荧光探针进行胆碱化合物的检测 | 第43-62页 |
2.1 引言 | 第43-4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2.2.1 实验材料与测试 | 第44页 |
2.2.2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2.3.1 主体WP5、WP6和吖啶橙的结构式和相应的识别及发光机理 | 第45页 |
2.3.2 WP6与吖啶橙的主客体核磁研究 | 第45-46页 |
2.3.3 WP6与吖啶橙的络合能力的研究 | 第46-47页 |
2.3.4 WP6与吖啶橙的紫外滴定实验 | 第47-49页 |
2.3.5 主客体荧光滴定实验 | 第49-52页 |
2.3.6 利用吖啶橙/WP6/胆碱三元体系监控胆碱氧化酶的酶促反应 | 第52-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第三章 利用阳离子型柱[5]芳烃促进染料去质子化现象制备超分子荧光开关 | 第62-78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3.2.1 实验材料与测试 | 第62-63页 |
3.2.2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3-6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5页 |
3.3.1 基于阳离子型柱[5]芳烃和水杨醛主客体荧光开关的构筑示意图 | 第64页 |
3.3.2 阳离子型柱[5]芳烃和水杨醛主客体络合研究 | 第64-69页 |
3.3.3 阳离子型柱[5]芳烃和水杨醛的荧光紫外滴定数据 | 第69-73页 |
3.3.4 主客体荧光开关用于酚类化合物的检测 | 第73-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第四章 基于柱[6]芳烃/亚甲基蓝的主客体体系构筑超分子单线态氧开关 | 第78-88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4页 |
4.3.1 主体WP6和亚甲基蓝的结构式以及超分子单线态氧开关的示意图 | 第79-80页 |
4.3.2 WP6与MB的主客体络合的研究 | 第80-81页 |
4.3.3 WP6抑制MB的单线态氧产生的机理图示 | 第81页 |
4.3.4 WP6和MB的荧光以及超分子单线态氧开关研究 | 第81-83页 |
4.3.5 光动力杀菌开关的构筑 | 第83-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第五章 基于柱芳烃与胺类化合物的主客体识别 | 第88-104页 |
5.1 引言 | 第88-8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9-91页 |
5.2.1 实验材料与测试 | 第89页 |
5.2.2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89-9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1页 |
5.3.1 主体H和不同胺类客体的结构式 | 第91页 |
5.3.2 H与胺类客体的主客体核磁研究 | 第91-95页 |
5.3.3 H与胺类客体的主客体络合物质谱数据 | 第95-97页 |
5.3.4 H与胺类客体的主客体络合常数的测定 | 第97-101页 |
5.3.5 H与G5的单晶结构 | 第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