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性休克的流行病学特征:单中心七年临床数据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12-15页 |
1.1 研究医院简介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的筛选 | 第12-13页 |
1.3 统计分析 | 第13-15页 |
2 结果 | 第15-22页 |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及脓毒症休克的发病率 | 第15-18页 |
2.2 感染部位及致病微生物 | 第18-20页 |
2.3 患者的预后 | 第20-21页 |
2.4 影响预后因素 | 第21-22页 |
3 讨论 | 第22-26页 |
3.1 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率高 | 第22-24页 |
3.2 感染部位以肺部及腹部为主 | 第24页 |
3.3 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 第24页 |
3.4 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因素 | 第24-26页 |
4 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5 结论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综述 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 | 第31-56页 |
1 定义 | 第31-35页 |
2 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 第35-36页 |
3 诊断 | 第36-38页 |
4 发病机制 | 第38-39页 |
5 临床表现及特征 | 第39-41页 |
5.1 脓毒症表现 | 第39-40页 |
5.1.1 一般表现 | 第39页 |
5.1.2 原发感染灶的症状及体征 | 第39-40页 |
5.1.3 SIRS的表现 | 第40页 |
5.2 休克的表现 | 第40-41页 |
5.3 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 | 第41页 |
5.4 代谢紊乱的表现 | 第41页 |
6 治疗进展及预后分析 | 第41-51页 |
6.1 脓毒症休克的治疗进展 | 第41-44页 |
6.2 纠正血流动力学 | 第44-45页 |
6.3 控制感染 | 第45-47页 |
6.4 纠正代谢紊乱 | 第47页 |
6.5 辅助治疗 | 第47-50页 |
6.5.1 血制品的应用 | 第47页 |
6.5.2 镇静剂镇痛药物的应用 | 第47-48页 |
6.5.3 肾替代治疗 | 第48页 |
6.5.4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 第48页 |
6.5.5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 第48页 |
6.5.6 营养支持治疗 | 第48-50页 |
6.6 机械通气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