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序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我国交强险制度立法和实施现状 | 第12-27页 |
一、我国汽车保险制度的概述 | 第12-15页 |
(一) 我国汽车保险的沿革 | 第12-13页 |
(二) 我国交强险制度的设立 | 第13-14页 |
(三) 现行的我国交强险制度 | 第14页 |
(四) 我国现行交强险制度的特点和性质 | 第14-15页 |
二、我国交强险制度的现状 | 第15-19页 |
(一) 我国交强险制度的立法体系 | 第15-16页 |
(二) 我国交强险制度实施现状考察 | 第16-17页 |
(三)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中心运作情况 | 第17-19页 |
三、交强险与汽车第三者商业险比较之异同 | 第19-21页 |
(一) 两者共性 | 第20页 |
(二) 两者的区别 | 第20-21页 |
四、交强险制度的两个焦点问题 | 第21-23页 |
(一) 受害人的保护 | 第21-22页 |
(二) 降低投保人的负担 | 第22-23页 |
五、交强险制度中容易忽视的若干问题 | 第23-25页 |
(一) 承保是权利抑或义务 | 第23-24页 |
(二) 如何做到“不盈不亏” | 第24页 |
(三) 如何平衡“不同的理赔标准” | 第24-25页 |
(四) 如何降低“交强险”运营成本 | 第25页 |
六、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 第25-27页 |
(一) 投保人角度 | 第25页 |
(二) 受害人角度 | 第25-26页 |
(三) 保险人角度 | 第26页 |
(四) 如何平衡“交强险制度”各方主体利益的思考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域外交强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27-31页 |
一、交强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27-28页 |
(一) 起源 | 第27页 |
(二) 发展 | 第27-28页 |
二、域外交强险制度定位与运行模式之考察 | 第28-31页 |
(一) 社会险 | 第28-29页 |
(二) 商业险 | 第29页 |
(三) 政策险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域外先进交强险制度的现状 | 第31-39页 |
一、美国的交强险制度 | 第31-33页 |
(一) 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强制化 | 第31-32页 |
(二) 分派市场,公平经营,扩大交强险的覆盖面 | 第32页 |
(三) 州定费率或审批定费率,力求降低交强险消费者的负担 | 第32页 |
(四) 交强险缺失之补救及附加补充保障方案 | 第32-33页 |
二、日本的交强险制度 | 第33-35页 |
(一) 承保范围 | 第33-34页 |
(二) 费率厘定原则 | 第34页 |
(三) 政府再保险与共保联营 | 第34页 |
(四) 理赔体制 | 第34-35页 |
(五) 配套罚则 | 第35页 |
三、台湾地区的交强险制度 | 第35-39页 |
(一) 监管机构 | 第35-36页 |
(二) 限额无过错责任制 | 第36页 |
(三) 经营主体 | 第36页 |
(四) 保险范围 | 第36-37页 |
(五) 费率厘定 | 第37页 |
(六) 特别补偿基金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中外交强险制度的对比与借鉴 | 第39-44页 |
一、分析中外交强险制度的区别 | 第39-42页 |
(一) 立法模式 | 第39页 |
(二) 交强险的法律性质与运营模式 | 第39-40页 |
(三) 赔偿原则 | 第40-41页 |
(四) 救助基金机制 | 第41-42页 |
二、借鉴与启发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