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3 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 | 第14-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7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桥梁施工监控中的灰色系统理论 | 第19-35页 |
2.1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2.1.1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 | 第19页 |
2.1.2 桥梁施工监控的意义 | 第19-20页 |
2.2 桥梁施工监控的原理与方法 | 第20-23页 |
2.2.1 桥梁施工监控的原理 | 第20-21页 |
2.2.2 桥梁施工监控的方法 | 第21-23页 |
2.3 施工监控的内容 | 第23-25页 |
2.3.1 施工监控计算 | 第23-24页 |
2.3.2 施工监控测试 | 第24-25页 |
2.3.3 施工监控误差分析与调整 | 第25页 |
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5-34页 |
2.4.1 数据生成 | 第26-27页 |
2.4.2 单变量GM(1,1)模型建立 | 第27-32页 |
2.4.3 单变量GM(1,1)优化模型 | 第32-33页 |
2.4.4 灰色预测结果误差检验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跨娄新特大桥悬臂施工仿真模拟 | 第35-53页 |
3.1 跨娄新特大桥工程概况 | 第35-36页 |
3.1.1 桥梁结构参数 | 第35-36页 |
3.1.2 桥梁主要技术参数 | 第36页 |
3.2 跨娄新特大桥仿真施工监控 | 第36-40页 |
3.2.1 施工监控计算方法 | 第36-39页 |
3.2.2 监控计算软件 | 第39-40页 |
3.3 跨娄新特大桥主桥仿真模型建立 | 第40-45页 |
3.3.1 建模参数 | 第40页 |
3.3.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0-41页 |
3.3.3 边界条件处理 | 第41-42页 |
3.3.4 施工过程的工况确定 | 第42-44页 |
3.3.5 荷载作用处理与施加 | 第44-45页 |
3.4 跨娄新特大桥仿真计算结果 | 第45-52页 |
3.4.1 理论立模标高 | 第45-48页 |
3.4.2 理论施工预拱度 | 第48-50页 |
3.4.3 挠度与应力模拟值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施工监控 | 第53-64页 |
4.1 单变量GM(1,1)模型在跨娄新特大桥中的运用 | 第53-59页 |
4.1.1 挠度值预测计算 | 第53-57页 |
4.1.2 应力变化量预测计算 | 第57-58页 |
4.1.3 挠度及应力变化量比较曲线及其分析 | 第58-59页 |
4.2 单变量GM(1,1)优化模型在跨娄新特大桥中的运用 | 第59-61页 |
4.2.1 优化模型下挠度值预测计算 | 第59-60页 |
4.2.2 优化模型下应力变化量预测计算 | 第60页 |
4.2.3 优化模型下挠度及应力变化量比较曲线及其分析 | 第60-61页 |
4.3 两种模型成桥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4.4 两种模型预测结果误差检验 | 第62-63页 |
4.4.1 单变量GM(1,1)模型误差检验 | 第62-63页 |
4.4.2 单变量GM(1,1)优化模型误差检验 | 第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页 |
5.2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