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差松弛传播约束的倾斜影像特征匹配方法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 研究来源及内容 | 第18-19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倾斜影像特征匹配理论基础 | 第21-36页 |
2.1 多视倾斜影像 | 第21-28页 |
2.1.1 多视倾斜影像的数据结构 | 第21-23页 |
2.1.2 多视倾斜影像特点 | 第23-25页 |
2.1.3 摄影测量坐标系 | 第25-26页 |
2.1.4 视差的概念 | 第26-28页 |
2.2 匹配策略与约束方法 | 第28-33页 |
2.2.1 核线几何约束 | 第28-30页 |
2.2.2 视差相关约束 | 第30-31页 |
2.2.3 灰度相似性约束 | 第31-32页 |
2.2.4 双向一致性约束 | 第32-33页 |
2.3 最小二乘优化方法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于薄板样条的视差松弛传播模型构建 | 第36-48页 |
3.1 基于薄板样条的视差传播模型数学表达 | 第36-37页 |
3.2 视差松弛传播模型拟合数据的整合 | 第37-44页 |
3.2.1 倾斜立体影像良好匹配点对的获取 | 第37-39页 |
3.2.2 倾斜影像与理想核线影像的坐标转换 | 第39-42页 |
3.2.3 基于理想影像的视差计算与误差剔除 | 第42-43页 |
3.2.4 拟合数据的整合 | 第43-44页 |
3.3 基于薄板样条的视差松弛传播模型拟合 | 第44-47页 |
3.3.1 不同拟合数据量下的模型拟合效果 | 第44-46页 |
3.3.2 初始拟合数据的数量选择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基于视差松弛传播约束的影像匹配算法 | 第48-55页 |
4.1 基于视差松弛传播约束的影像匹配算法流程 | 第48-50页 |
4.2 搜索区域和搜索顺序的确定方法 | 第50-52页 |
4.2.1 搜索区域几何中心的点获取 | 第50页 |
4.2.2 特征点矩形搜索区域的确定 | 第50-51页 |
4.2.3 特征点搜索顺序的规定 | 第51-52页 |
4.3 基于灰度相似性约束的特征点搜索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 第55-69页 |
5.1 实验数据 | 第55页 |
5.2 实验运行环境 | 第55-56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68页 |
5.3.1 连续下视影像匹配实验 | 第56-61页 |
5.3.2 连续左视影像匹配实验 | 第61-65页 |
5.3.3 纹理单一影像匹配实验 | 第65-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69-71页 |
总结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