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制视角下民间合会合同典型化的法律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合会概述 | 第14-24页 |
| 一、合会的含义 | 第14-16页 |
| (一) 合会的界定 | 第14-15页 |
| (二) 合会的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 二、合会的起源 | 第16-17页 |
| 三、合会的分类 | 第17-19页 |
| (一) 轮会、摇会与标会 | 第17-18页 |
| (二) 单线型合会与团体型合会 | 第18页 |
| (三) 内标制合会与外标制合会 | 第18-19页 |
| (四) 现金会与实物会 | 第19页 |
| 四、合会的运作机制 | 第19-21页 |
| 五、合会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1-24页 |
| (一) 放任发展时期 | 第21页 |
| (二) 抑制到禁止时期 | 第21-23页 |
| (三) 逐步放宽时期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合会合同典型化之必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 第24-33页 |
| 一、合会合同典型化之必要性 | 第24-30页 |
| (一) 外在环境 | 第24-26页 |
| (二) 内生动因 | 第26-30页 |
| 二、合会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30-33页 |
| (一) 法律规定 | 第30-31页 |
| (二) 司法实践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合会合同典型化的制度构建及行径路径 | 第33-44页 |
| 一、合会合同典型化之法律制度 | 第33-40页 |
| (一) 合会的法律属性界定 | 第33页 |
| (二) 会首会员身份资格限制 | 第33-34页 |
| (三) 合会规模控制制度 | 第34-36页 |
| (四) 合会的当事人责任担保制度 | 第36-37页 |
| (五) 合会登记备案制度 | 第37-38页 |
| (六) 合会的民事责任归属 | 第38-40页 |
| 二、合同典型化之行径路径 | 第40-44页 |
| (一) 民商事习惯之法制化途径 | 第40-41页 |
| (二) 比较分析合同典型化之实现路径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合会合同典型化的监管机制 | 第44-48页 |
| 一、明确合会监管主体 | 第44-45页 |
| (一) 政府监管 | 第44-45页 |
| (二) 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 | 第45页 |
| 二、完善合会监管措施 | 第45-46页 |
| 三、遵循监管适度原则 | 第46-47页 |
| 四、自我监管与外部约束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合会合同典型化的立法建议 | 第48-52页 |
| 一、完善相关立法规定 | 第48-49页 |
| 二、加快习惯法向制定法转变 | 第49-50页 |
| 三、司法判例弥补法律不足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