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流体力学论文

分形树状微通道中流体流动特性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主要符号表第11-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0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5页
    1.2 分形几何简介第15-17页
        1.2.1 分形几何第15-16页
        1.2.2 分形维数第16-17页
    1.3 分形树状输运系统概述第17-20页
        1.3.1 自然界中的分形树状输运系统第17-19页
        1.3.2 分形树状网络的工程应用第19-20页
    1.4 分形树状网络内流体流动的研究现状第20-28页
        1.4.1 分形树状网络单相流动研究第20-22页
        1.4.2 分形树状网络多相流动研究第22-28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8-29页
    1.6 本章小节第29-30页
第二章 分形树状微通道内气体流动研究第30-46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分形树状网络构建第31页
    2.3 分形树状微通道内气体流动的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第31-37页
        2.3.1 数学模型第31-34页
        2.3.2 边界条件第34-36页
        2.3.3 模型验证第36-37页
    2.4 分形树状微通道内气体流动特性第37-40页
        2.4.1 速度与压力分布第37-39页
        2.4.2 多尺度效应第39-40页
    2.5 树状网络微通道结构优化第40-45页
        2.5.1 T型微通道结构优化第41-43页
        2.5.2 分形树状微通道结构优化第43-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T型微通道内液滴破裂特性研究第46-74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数学模型第47-55页
        3.2.1 相场方法简介第47-48页
        3.2.2 基于相场的格子Boltzmann多相模型第48-50页
        3.2.3 边界条件第50-52页
        3.2.4 模型验证第52-55页
    3.3 T型微通道内液滴运动特性分析第55-68页
        3.3.1 液滴运动不同流型的压力分布情况以及形变特性第55-63页
        3.3.2 剪切作用和漩涡对液滴形变的影响第63-68页
        3.3.3 T型微通道内液滴运动相图第68页
    3.4 T型微通道内液滴破裂影响因素分析第68-73页
        3.4.1 毛细数的影响第68-69页
        3.4.2 粘度比的影响第69-71页
        3.4.3 宽度比的影响第71-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分形树状微通道内液滴破裂特性研究第74-106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分形树状微通道结构设计第74-79页
    4.3 分形树状微通道内液-液塞状流动的理论分析第79-85页
        4.3.1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塞状流压降第79页
        4.3.2 分形树状微通道内液-液两相塞状流压降第79-85页
    4.4 分形树状微通道内液滴流动破裂的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第85-104页
        4.4.1 对称工况下液滴破裂特性第86-93页
        4.4.2 不对称工况下液滴破裂特性第93-102页
        4.4.3 树状通道生成液滴单分散性研究第102-104页
    4.5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五章 分形树状微通道中气泡流动破裂行为实验研究第106-115页
    5.1 引言第106页
    5.2 分形树状微通道制作第106-108页
        5.2.1 分形树状微通道构建第106-107页
        5.2.2 分形树状微通道制作工艺第107-108页
    5.3 实验系统与方法第108-110页
        5.3.1 分形树状微通道中气泡流动破裂实验系统第108-110页
        5.3.2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110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0-114页
        5.4.1 各级分叉处气泡典型流型第110-111页
        5.4.2 气泡流动破裂过程分析第111-113页
        5.4.3 气泡流动破裂影响因素分析第113-114页
    5.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18页
    6.1 结论第115-116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6-117页
    6.3 展望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抛物型方程参数辨识的正则化方法
下一篇:ABX3型金属化合物的磁性调制和光伏效应第一性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