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阳股份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股权激励动因 | 第13-14页 |
1.2.2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 第14-15页 |
1.2.3 股权激励的市场反应 | 第15-16页 |
1.2.4 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 | 第16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股权激励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2.1 股权激励概念 | 第19页 |
2.2 股权激励作用 | 第19页 |
2.3 股权激励模式 | 第19-20页 |
2.3.1 股票期权 | 第19-20页 |
2.3.2 业绩股票 | 第20页 |
2.3.3 限制性股票 | 第20页 |
2.3.4 股票增值权 | 第20页 |
2.4 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页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2.4.3 双因素激励理论 | 第21-22页 |
3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方案介绍及动因分析 | 第22-30页 |
3.1 九阳股份概况 | 第22-23页 |
3.1.1 九阳股份简介 | 第22页 |
3.1.2 九阳股份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22页 |
3.1.3 九阳股份的股权结构 | 第22-23页 |
3.2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动因分析 | 第23-24页 |
3.3 2011年九阳股份股权激励方案 | 第24-26页 |
3.3.1 方案背景 | 第24-25页 |
3.3.2 方案简介 | 第25-26页 |
3.3.3 方案实施具体情况 | 第26页 |
3.4 2014年九阳股份股权激励方案 | 第26-28页 |
3.4.1 方案背景 | 第26页 |
3.4.2 方案简介 | 第26-27页 |
3.4.3 方案实施具体情况 | 第27-28页 |
3.5 两次方案要素对比 | 第28-30页 |
4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 第30-50页 |
4.1 基本财务指标分析 | 第30-38页 |
4.1.1 盈利能力 | 第31-33页 |
4.1.2 资产运用效率 | 第33-34页 |
4.1.3 偿债能力 | 第34-36页 |
4.1.4 企业发展能力 | 第36-37页 |
4.1.5 总结 | 第37-38页 |
4.2 综合绩效——EVA分析 | 第38-43页 |
4.2.1 九阳股份EVA计算 | 第38-42页 |
4.2.2 九阳股份EVA分析 | 第42-43页 |
4.3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市场反应分析 | 第43-47页 |
4.3.1 2011 年股权激励对股价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2 2014 年股权激励对股价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3 两次股权激励对股价影响的总结 | 第47页 |
4.4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前后对公司的影响作用 | 第47-49页 |
4.4.1 对管理者短期行为影响 | 第47-48页 |
4.4.2 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 第48页 |
4.4.3 对吸引人才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九阳股份两次股权激励结果迥异的原因分析 | 第50-54页 |
5.1 2011 年股权激励方案撤销原因分析 | 第50-52页 |
5.1.1 外部市场环境变化 | 第50页 |
5.1.2 激励对象设置不合理 | 第50-51页 |
5.1.3 行权价格不合理 | 第51页 |
5.1.4 行权条件不合理 | 第51-52页 |
5.2 2014 年股权激励方案成功要素分析 | 第52-54页 |
5.2.1 时机选择相对恰当 | 第52页 |
5.2.2 激励对象趋于合理 | 第52页 |
5.2.3 行权价格更为合理 | 第52页 |
5.2.4 行权条件更为合理 | 第52-5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4-59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建议 | 第55-59页 |
6.2.1 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 | 第55-57页 |
6.2.2 完善业绩考核系统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