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杨凌示范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评估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0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8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18-19页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第19-20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0-22页
        1.4.1 研究思路第20-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23-27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3-24页
        2.1.1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第23-24页
        2.1.2 贷款风险及风险管理第24页
    2.2 理论基础第24-26页
        2.2.1 三权分置理论第24-25页
        2.2.2 土地产权理论第25页
        2.2.3 风险管理理论第25页
        2.2.4 综合评估理论第25-26页
    2.3 本章小节第26-27页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析识别第27-36页
    3.1 样本区基本概况第27页
    3.2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第27-28页
    3.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第28-31页
        3.3.1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第28-29页
        3.3.2 样本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总体分析第29-30页
        3.3.3 样本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实施情况第30-31页
    3.4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别第31-32页
    3.5 杨凌示范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识别第32-35页
        3.5.1 风险识别方法第32页
        3.5.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识别第32-35页
    3.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杨凌示范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第36-45页
    4.1 农户经营权抵押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第36-38页
        4.1.1 指标选取原则第36页
        4.1.2 指标筛选方法第36-37页
        4.1.3 确定指标体系第37-38页
    4.2 农户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评估方法第38-40页
        4.2.1 层次分析法第38-39页
        4.2.2 德尔菲法第39-40页
        4.2.3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40页
        4.2.4 模糊层次(F-AHP)综合评价法第40页
    4.3 模糊层次(F-AHP)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第40-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杨凌示范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实证评估第45-57页
    5.1 调查简要说明第45页
    5.2 建立评价指标集合第45页
    5.3 计算各风险因素的权重第45-51页
        5.3.1 构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第45-46页
        5.3.2 计算准则层指标的权重第46-47页
        5.3.3 计算方案层各指标对应的矩阵及对应的权重向量第47-49页
        5.3.4 计算方案层各个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合成权重第49-51页
    5.4 模糊综合评价第51-56页
        5.4.1 第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第51-54页
        5.4.2 第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第54-56页
    5.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杨凌示范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第57-62页
    6.1 合理规避风险第57-58页
        6.1.1 健全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第57-58页
        6.1.2 加大政府宣传力度,提升农户风险意识第58页
    6.2 尽量减小风险第58-60页
        6.2.1 提高文化素质,培育职业农民第58页
        6.2.2 完善抵押评估制度,提升估值准确性第58-59页
        6.2.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土地保障功能第59-60页
        6.2.4 合理确定贷款额度、调整利率水平与利率期限第60页
    6.3 有效转移风险第60-62页
        6.3.1 完善农业生产保险机制,发挥保险风险缓释功能第60-61页
        6.3.2 建立风险预警与损失补偿机制,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第66-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对策研究
下一篇:包头市南郊联社小额信贷风险评估及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