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楠木论文

桢楠多胚苗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施肥的响应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缩略词与符号表第9-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桢楠的生物学特征、经济价值和资源现状第12-13页
        1.1.1 桢楠的生物学特性第12页
        1.1.2 桢楠的经济价值第12-13页
        1.1.3 桢楠的资源现状第13页
    1.2 植物种子多胚现象及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1 植物种子的多胚现象第13-14页
        1.2.2 多胚现象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 楠属植物多胚苗研究第15-16页
    1.3 楠属植物种苗培育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1 楠木种苗培育研究第16-17页
            1.3.1.1 种子育苗第16页
            1.3.1.2 无性繁殖育苗第16-17页
    1.4 苗木施肥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1.4.1 苗木施肥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7-18页
        1.4.2 苗木施肥种类的研究第18-19页
        1.4.3 施肥对苗木光合生理的影响第19-20页
        1.4.4 施肥对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0页
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3 研究内容第21-22页
4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第22-26页
    4.1 试验地概况第22页
    4.2 试验材料第22-23页
        4.2.1 种子采集第22页
        4.2.2 种子贮藏第22页
        4.2.3 种子育苗第22-23页
        4.2.4 栽培容器与土壤第23页
        4.2.5 移栽第23页
    4.3 试验设计第23-24页
    4.4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4-26页
        4.4.1 发芽率测定第24页
        4.4.2 多胚率测定第24-25页
        4.4.3 种子及幼苗形态指标第25页
        4.4.4 光合色素含量第25页
        4.4.5 光合生理特征参数第25页
        4.4.6 光合-光响应(P_n-PAR)曲线和光合-CO_2响应(P_n-CO_2)曲线第25-26页
        4.4.7 数据处理第26页
5 结果与分析第26-48页
    5.1 桢楠种子发芽率、多胚率与母树个体和种粒大小的相关性第26-31页
        5.1.1 不同年龄桢楠母树、不同粒级种子千粒重第26-27页
        5.1.2 不同年龄的桢楠母树和种子大小的多胚率及发芽率第27-30页
        5.1.3 种子粒级对多胚幼苗的株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影响第30-31页
    5.2 施肥对桢楠多胚苗生长的影响第31-40页
        5.2.1 施肥对桢楠多胚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第31-32页
        5.2.2 施肥对桢楠多胚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32-33页
        5.2.3 施肥对桢楠多胚苗净光合速率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第33-35页
        5.2.4 施肥对桢楠多胚苗叶片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光合-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第35-40页
            5.2.4.1 光合-光响应(P_n-PAR)曲线及其特征参数第35-36页
            5.2.4.2 光合-CO_2响应(P_n -CO_2)曲线及特征参数第36-40页
    5.3 次年移栽后桢楠多胚苗的生长情况第40-48页
        5.3.1 移栽后桢楠多胚苗地径株高生长情况第40-41页
        5.3.2 移栽后桢楠多胚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第41-42页
        5.3.3 移栽后桢楠多胚苗的净光合速率及气体交换参数第42-43页
        5.3.4 移栽后桢楠多胚苗叶片的光合-光响应(P_n-PAR)曲线及特征参数第43-45页
        5.3.5 移栽后桢楠多胚苗叶片的光合-CO_2响应(P_n-CO_2)曲线及特征参数第45-48页
6 讨论第48-52页
    6.1 桢楠的多胚现象第48页
    6.2 不同年龄桢楠母树、不同粒级种子对千粒重、发芽率和多胚率的影响第48-49页
    6.3 不同年龄桢楠母树、不同粒级种子对多胚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第49页
    6.4 施肥量对桢楠多胚苗生长的影响第49-50页
    6.5 施肥对桢楠多胚幼苗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第50-51页
    6.6 桢楠1a生多胚苗移栽后生长与光合生理的变化第51-52页
7 结论第52-53页
8 不足与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附录第58-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植物多样性及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下一篇:不同郁闭度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