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羌活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药用价值 | 第11-13页 |
1.1.2 地理分布 | 第13页 |
1.1.3 基原确定 | 第13-14页 |
1.1.4 资源危机 | 第14页 |
1.2 种子后熟相关研究 | 第14-24页 |
1.2.1 种子后熟种类 | 第14-15页 |
1.2.2 后熟期间相关变化 | 第15-20页 |
1.2.3 影响后熟的因素 | 第20-22页 |
1.2.4 羌活种子后熟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1.3 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25-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2 仪器及试剂 | 第25-26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2.4 处理 | 第27-28页 |
2.4.1 种子消毒 | 第27页 |
2.4.2 层积处理 | 第27页 |
2.4.3 取样测定 | 第27-28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2.5.1 石蜡切片制作 | 第28-29页 |
2.5.2 淀粉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2.5.3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5.4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2.5.5 粗脂肪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2.5.6 相关酶活性测定 | 第31-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3.1 种胚形态发育 | 第35-37页 |
3.2 低温促进生理后熟 | 第37-38页 |
3.3 种子重量变化 | 第38-39页 |
3.4 储藏物质含量变化 | 第39-43页 |
3.4.1 淀粉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3.4.2 蛋白质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3.4.3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3.4.4 粗脂肪含量变化 | 第42-43页 |
3.5 酶活性变化 | 第43-50页 |
3.5.1 CAT酶活性变化 | 第43-44页 |
3.5.2 SOD酶活性变化 | 第44-45页 |
3.5.3 α—淀粉酶活性 | 第45-46页 |
3.5.4 G-6-PDH酶活性变化 | 第46-47页 |
3.5.5 MDH酶活性变化 | 第47-48页 |
3.5.6 指标变化率 | 第48-49页 |
3.5.7 脂类与蛋白质的相对含量比 | 第49-50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0-61页 |
4.1 讨论 | 第50-58页 |
4.1.1 变温层积实验 | 第50-51页 |
4.1.2 种胚发育情况 | 第51页 |
4.1.3 储藏物质变化结果 | 第51-53页 |
4.1.4 酶活性变化 | 第53-55页 |
4.1.5 生理生变化与种胚发育关系 | 第55-56页 |
4.1.6 相关指标的推测 | 第56-57页 |
4.1.7 层积温度 | 第57页 |
4.1.8 激素处理 | 第57页 |
4.1.9 石蜡切片制作 | 第57页 |
4.1.10 层积条件 | 第57-58页 |
4.1.11 创新点与展望 | 第58页 |
4.2 结论 | 第58-61页 |
4.2.1 宽叶羌活种子后熟过程中种胚发育情况 | 第58-59页 |
4.2.2 宽叶羌活种子后熟过程中储藏物质变化情况 | 第59页 |
4.2.3 宽叶羌活种子后熟过程中相关酶变化情况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