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滤池的开发及其对低浓度废水的净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水体污染现状 | 第9-10页 |
1.2 人工湿地概述 | 第10-20页 |
1.2.1 人工湿地的概念 | 第10页 |
1.2.2 人工湿地的分类 | 第10-13页 |
1.2.3 人工湿地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第13-16页 |
1.2.4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机理 | 第16-19页 |
1.2.5 人工湿地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曝气生物滤池概述 | 第22页 |
1.4.1 曝气生物滤池去污机理 | 第22页 |
1.4.2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特点 | 第22页 |
1.5 课题的提出 | 第22-25页 |
1.5.1 生态滤池水处理工艺的提出 | 第22-23页 |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5.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1.5.4 课题的来源 | 第24-25页 |
2 生态滤池的构造与试验设计 | 第25-33页 |
2.1 生态滤池反应器的设计及构造 | 第25-29页 |
2.1.1 生态滤池的设计思路 | 第25-26页 |
2.1.2 生态滤池的设计 | 第26-28页 |
2.1.3 生态滤池的尺寸及构造 | 第28-29页 |
2.1.4 生态滤池材料 | 第29页 |
2.2 生态滤池试验设计 | 第29-33页 |
2.2.1 试验工艺流程 | 第29-30页 |
2.2.2 试验场地和环境条件 | 第30页 |
2.2.3 试验用水 | 第30页 |
2.2.4 试验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3 生态滤池系统净化效能研究 | 第33-53页 |
3.1 试验安排 | 第33-34页 |
3.2 生态滤池影响因素研究 | 第34-45页 |
3.2.1 水力负荷对生态滤池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34-37页 |
3.2.2 进水碳氮比对生态滤池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37-41页 |
3.2.3 气水比对生态滤池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41-45页 |
3.3 生态滤池对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净化效能研究 | 第45-50页 |
3.3.1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45-46页 |
3.3.2 对氨氮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46-48页 |
3.3.3 对总氮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48-49页 |
3.3.4 对磷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4 生态滤池去污机理及污染物沿程转化规律研究 | 第53-61页 |
4.1 试验安排 | 第53-54页 |
4.2 生态滤池内沿程DO及pH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4.3 生态滤池有机物去除机理及沿程转化规律 | 第55-56页 |
4.4 生态滤池氮素去除机理及沿程转化规律 | 第56-58页 |
4.5 生态滤池磷素去除机理及沿程转化规律 | 第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5 生态滤池在赵家溪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 第61-69页 |
5.1 赵家溪水质评价 | 第61-65页 |
5.1.1 赵家溪现状概述 | 第61-63页 |
5.1.2 赵家溪水质现状分析 | 第63-65页 |
5.2 赵家溪水质改善措施及近期效果 | 第65-67页 |
5.1.1 生态滤池处理系统 | 第65-67页 |
5.1.2 赵家溪水质修复近期效果 | 第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 第79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9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报和获批的专利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