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3页 |
(二) 访谈法 | 第23-24页 |
(三) 数据分析法 | 第24页 |
(四) 归纳总结法 | 第24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一) 研究路线 | 第24-25页 |
(二) 创新与不足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 第26-34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26-28页 |
(一) 第三方 | 第26-27页 |
(二) 合理用药 | 第27-28页 |
(三) 临床不合理用药 | 第28页 |
二、 理论工具 | 第28-34页 |
(一) 治理理论 | 第28-30页 |
(二) 非政府组织理论 | 第30-32页 |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临床不合理用药政府监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4-43页 |
一、 临床不合理用药政府监管的历史演化 | 第34-35页 |
二、 临床不合理用药政府监管的现状 | 第35-39页 |
(一) 监管的相关政策及方法释义 | 第35-38页 |
(二) 临床不合理用药监管体制 | 第38-39页 |
三、 临床不合理用药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一) 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依据不明确 | 第39-40页 |
(二) 监管主体权责不清,监管合力偏弱 | 第40页 |
(三) 外部监管问责机制缺失,监管力度不到位 | 第40-41页 |
(四) 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分离,监管效率低 | 第41-42页 |
(五) 内部监督动力不足,监管流于形式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临床不合理用药第三方干预的依据和必要性 | 第43-51页 |
一、 临床不合理用第三方监管的依据 | 第43-48页 |
(一) 市场失灵 | 第43-44页 |
(二) 政府监管失灵 | 第44-48页 |
二、 临床不合理用药第三方干预的必要性 | 第48-51页 |
(一) 市场政府“双失灵”的客观要求 | 第48页 |
(二) 第三方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 | 第48-49页 |
(三) 临床用药规范合理的可行途径 | 第49-50页 |
(四) 患方维护自身权益的内在要求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临床不合理用药第三方干预的思考 | 第51-65页 |
一、 第三方:临床不合理用药新的干预主体 | 第51-53页 |
(一) 第三方的构建原则 | 第51-52页 |
(二) 第三方的组织特征 | 第52-53页 |
(三) 第三方的职能定位 | 第53页 |
二、 第三方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框架 | 第53-58页 |
(一) 干预目标 | 第53-54页 |
(二) 干预体制 | 第54-56页 |
(三) 干预机制 | 第56-57页 |
(四) 干预方式 | 第57-58页 |
三、 构建第三方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对策和建议 | 第58-65页 |
(一) 转变监管理念 加快对第三方的培育和扶持 | 第58-59页 |
(二) 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制度供给 | 第59-60页 |
(三) 加大激励与扶持力度 创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 | 第60-61页 |
(四) 建立制约与监督机制 保证职能的充分发挥 | 第61-63页 |
(五) 强化与第三方合作 逐步建立多元用药监管体系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