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杉木人工林概况和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1 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 | 第11-12页 |
1.2.2 杉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 | 第12-13页 |
1.3 森林凋落物的研究 | 第13-16页 |
1.3.1 杉木森林凋落物概况 | 第14-15页 |
1.3.2 森林凋落物与土壤的相关性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 第17-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2.1.1 研究地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2 地貌及土壤 | 第17页 |
2.1.3 气候及水文条件 | 第17页 |
2.1.4 植被类型 | 第17-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2.2.1 试验样地设计 | 第18-19页 |
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第19页 |
2.2.3 森林凋落物的采集和制备 | 第19-20页 |
2.2.3.1 凋落物凋落量 | 第19-20页 |
2.2.3.2 凋落物现存量 | 第20页 |
2.2.3.3 凋落物转化量 | 第20页 |
2.2.4 不同龄组杉木生物量数据采集 | 第20页 |
2.2.5 土壤样品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5.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5.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21页 |
2.2.6 凋落物样品的测定 | 第21页 |
2.2.7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第21-22页 |
2.2.8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3. 杉木人工林森林凋落物的研究 | 第23-36页 |
3.1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生物量的研究 | 第23-27页 |
3.1.1 全年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生物量的变化 | 第23-24页 |
3.1.2 各季度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生物量的变化 | 第24-27页 |
3.1.2.1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总生物量的变化 | 第24-26页 |
3.1.2.2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各组成部分生物量变化 | 第26-27页 |
3.2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养分的研究 | 第27-32页 |
3.2.1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全氮的研究 | 第28-29页 |
3.2.1.1 全年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全氮的变化 | 第28-29页 |
3.2.1.2 各季度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全氮的变化 | 第29页 |
3.2.2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全钾的研究 | 第29-31页 |
3.2.2.1 全年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全钾的变化 | 第29-30页 |
3.2.2.2 各季度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全钾的变化 | 第30-31页 |
3.2.3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全磷的变化 | 第31-32页 |
3.2.3.1 全年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全磷的变化 | 第31-32页 |
3.2.3.2 各季度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全磷的变化 | 第32页 |
3.3 杉木凋落物现存及转化的研究 | 第32-35页 |
3.3.1 凋落物现存量 | 第32-33页 |
3.3.2 凋落物总凋落量 | 第33-34页 |
3.3.3 凋落物转化量 | 第34页 |
3.3.4 凋落物变化的关系 | 第34-35页 |
3.3.5 杉木人工林养分转化量 | 第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4. 杉木人工林土壤与凋落物的研究 | 第36-53页 |
4.1 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与凋落物的研究 | 第36-41页 |
4.1.1 土壤容重的研究 | 第36-37页 |
4.1.2 土壤总孔隙度的研究 | 第37-38页 |
4.1.3 土壤毛管孔隙度的研究 | 第38-40页 |
4.1.4 土壤含水量的研究 | 第40-41页 |
4.1.5 土壤物理性质与凋落物相关性 | 第41页 |
4.2 土壤pH的与凋落物的研究 | 第41-43页 |
4.3 杉木人工纯林土壤大量元素与凋落物的研究 | 第43-52页 |
4.3.1 土壤全氮、碱解氮的与凋落物的研究 | 第43-45页 |
4.3.2 土壤全磷、有效磷与凋落物的研究 | 第45-48页 |
4.3.3 土壤全钾、速效钾与凋落物的研究 | 第48-50页 |
4.3.4 土壤有机质与凋落物的研究 | 第50-52页 |
4.3.5 土壤养分与凋落物相关性分析 | 第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5 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的研究 | 第53-57页 |
5.1 杉木养分吸收和归还量 | 第53-55页 |
5.2 杉木年均土壤养分吸收与归还量分析比较 | 第55-56页 |
5.3 小结 | 第56-5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讨论和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