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制度的源流 | 第9-13页 |
第一节 对社会背景的考察 | 第9-10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13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制度与相关制度比较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的主要区别 | 第13-16页 |
一、渊源不同 | 第13-14页 |
二、主体和方式不同 | 第14-15页 |
三、具体适用上的不同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的主要区别 | 第16-18页 |
一、价值取向方面 | 第16-17页 |
二、制度效果方面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与刑事附带民事中有关和解的主要区别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平衡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叙说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恢复正义理论 | 第23-26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适用前景之分析 | 第26-30页 |
第一节 我国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必要性分析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我国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可行性分析 | 第28-30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化构建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适用案件范围及条件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适用程序阶段 | 第32-34页 |
一、在侦查阶段的适用 | 第32-33页 |
二、在起诉阶段的适用 | 第33页 |
三、在审判阶段的适用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中介人选任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刑事和解的法律效果 | 第35-37页 |
一、刑事和解的理念重构 | 第36-37页 |
二、刑事和解的制度构建 | 第37页 |
第五节 刑事和解的适用监督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