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锻造、锻压与锻工论文--锻造工艺论文--锻造生产过程自动化论文

50kJ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及意义第10-14页
        1.1.1 选题的依据第10-12页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2 液压模锻锤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第14-19页
        1.2.1 液压模锻锤国外发展现状第14-15页
        1.2.2 液压模锻锤国内发展现状第15-17页
        1.2.3 液压模锻锤的发展趋势第17-19页
    1.3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的简介及优势第19-21页
        1.3.1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的简介第19-20页
        1.3.2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的优势第20-21页
    1.4 PLC 控制系统的简介及优势第21-24页
        1.4.1 PLC 控制系统的简介第21-22页
        1.4.2 PLC 控制系统的优势第22-24页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液压模锻锤仿真分析与 PLC 控制的理论基础第26-38页
    2.1 CJ83-50 型 50kJ 液压模锻锤的简介第26-31页
        2.1.1 50kJ 液压模锻锤的结构形式及特点第26-28页
        2.1.2 液压模锻锤的工作原理第28-30页
        2.1.3 50kJ 液压模锻锤的主要参数第30-31页
    2.2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的理论基础第31-34页
        2.2.1 SIMULINK 仿真的定义第31页
        2.2.2 SIMULINK 仿真的基本原理第31-33页
        2.2.3 SIMULINK 仿真的具体步骤第33-34页
    2.3 PLC 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第34-37页
        2.3.1 PLC 控制系统的组成第34-35页
        2.3.2 PLC 控制的工作原理第35-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50kJ 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的理论分析第38-58页
    3.1 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预选的系统方案设计第38-39页
    3.2 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的研究第39-40页
        3.2.1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第39-40页
        3.2.2 理论研究方案第40页
    3.3 打击能量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0-46页
        3.3.1 建立打击能量与打击时间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第40-45页
        3.3.2 建立打击能量与回程时间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第45-46页
    3.4 基于 MATLAB/SIMULINK 的仿真分析第46-56页
        3.4.1 打击能量与打击时间之间关系的仿真曲线第46-51页
        3.4.2 打击能量与回程时间之间关系的仿真曲线第51-54页
        3.4.3 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第54-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50kJ 液压模锻锤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分析第58-74页
    4.1 50kJ 液压模锻锤 PLC 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方案第58-60页
        4.1.1 液压模锻锤 PLC 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第58-59页
        4.1.2 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第59-60页
    4.2 50kJ 液压模锻锤 PLC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第60-66页
        4.2.1 液压模锻锤主电路电气原理图第60-61页
        4.2.2 PLC 控制系统的选型及硬件设计第61-64页
        4.2.3 控制系统输入/输出点的分配与硬件连接第64-66页
    4.3 液压模锻锤 PLC 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与分析第66-71页
        4.3.1 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第66-68页
        4.3.2 主电机启动程序设计第68页
        4.3.3 提锤、悬锤的程序设计第68-69页
        4.3.4 手动、脚踏及自动打击的程序设计第69-70页
        4.3.5 冷却电机的程序设计第70页
        4.3.6 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的主程序设计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5.1 结论第74页
    5.2 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4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Q345EL大H型钢淬透性的研究
下一篇:圆锥筒形件卷板成形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