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磺胺类抗生素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1.1 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现状 | 第9-10页 |
1.1.2 磺胺类抗生素降解方法 | 第10页 |
1.2 生物降解磺胺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2.1 单菌降解磺胺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2 混菌降解磺胺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胞外氧化酶在磺胺类抗生素降解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胞外氧化酶漆酶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1 漆酶的基本性质 | 第15-16页 |
1.3.2 提高漆酶产量的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漆酶降解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 本文的立题背景、意义、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4.1 立题背景、意义 | 第20页 |
1.4.2 立题依据 | 第20-21页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纯培养血红密孔菌生产漆酶高效降解磺胺甲恶唑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实验菌种 | 第24页 |
2.2.2 培养基 | 第24页 |
2.2.3 培养条件 | 第24-25页 |
2.2.4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2.5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2.6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2.7 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2.4.1 酵母提取物、Cu~(2+)和维生素对血红密孔菌纯培养产酶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2 血红密孔菌纯培养的酶活和SMX对产酶的影响 | 第30页 |
2.4.3 酶活和介导物对血红密孔菌纯培养降解SMX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4 漆酶-ABTS体系降解SMX和SDZ混合抗生素 | 第32页 |
2.5 小结 | 第32-35页 |
第3章 粪产碱杆菌和血红密孔菌的人工混菌降解磺胺甲恶唑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2.1 实验菌种 | 第35页 |
3.2.2 培养基 | 第35-36页 |
3.2.3 培养条件 | 第36页 |
3.2.4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2.5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3.2.6 分析方法 | 第37页 |
3.2.7 降解产物的生长抑制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3.3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3.4.1 粪产碱杆菌和血红密孔菌混菌体系降解SMX | 第38-42页 |
3.4.2 混菌体系中菌丝吸附和漆酶对SMX降解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混菌体系降解SMX和维生素对降解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4 粪产碱杆菌和血红密孔菌混菌降解SMX产物的生物毒性研究 | 第44-45页 |
3.4.5 粪产碱杆菌和血红密孔菌混菌培养降解SMX和SDZ混合抗生素 | 第45-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利用农业副产品发酵人工混菌降解混合磺胺抗生素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4.2.1 实验菌种 | 第47-48页 |
4.2.2 培养基 | 第48页 |
4.2.3 培养条件 | 第48页 |
4.2.4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4.2.5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4.2.6 分析方法 | 第49页 |
4.2.7 麦麸中酚类物质的提取方法 | 第49页 |
4.3 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4.4.1 麦麸和米糠对人工混菌降解SMX和SDZ混合抗生素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2 麦麸和米糠对人工混菌降解SMX,SDZ和SMT混合抗生素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3 不同麦麸浓度和麦麸酚类提取物对人工混菌降解混合抗生素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4 粪产碱杆菌菌接种量对人工混菌降解混合抗生素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5 pH值对人工混菌降解混合抗生素的影响 | 第56页 |
4.5 小结 | 第56-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