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2 文章结构 | 第12-14页 |
1.2.3 技术路线图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4-15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14-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5页 |
1.4.2 可能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16-27页 |
2.1 商业信用的范畴及其融资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1.1 商业信用的范畴 | 第16-17页 |
2.1.2 商业信用融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3 商业信用对信贷渠道的替代效应 | 第20页 |
2.2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理论 | 第20-23页 |
2.2.1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一般原理 | 第20-22页 |
2.2.2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基本途径 | 第22-23页 |
2.3 对商业信用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第23-27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3.3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简要评述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 | 第27-34页 |
3.1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 第27-30页 |
3.1.1 信贷渠道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 第27-28页 |
3.1.2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不畅的原因 | 第28-30页 |
3.2 我国的信贷配给现状 | 第30-31页 |
3.3 我国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现状 | 第31-33页 |
3.4 商业信用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变量的选取及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34-40页 |
4.1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分析 | 第34-36页 |
4.2 样本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36-40页 |
4.2.1 样本的选取 | 第36页 |
4.2.2 样本企业对商业信用及银行信用的使用情况 | 第36-38页 |
4.2.3 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0-48页 |
5.1 实证方法 | 第40页 |
5.2 研究前提和假说 | 第40-42页 |
5.2.1 研究前提 | 第40-41页 |
5.2.2 研究假说 | 第41-42页 |
5.3 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 第42-47页 |
5.3.1 研究模型的设定 | 第42-43页 |
5.3.2 内生性检验 | 第43-44页 |
5.3.3 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5.3.4 随机效应变截距 BC 时变系数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