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轻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

铝合金牺牲阳极及其化学转化处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1.1 金属腐蚀的危害第11页
        1.1.2 金属腐蚀的防护第11-12页
    1.2 阴极保护法第12-14页
        1.2.1 阴极保护原理第12页
        1.2.2 阴极保护法分类第12-13页
        1.2.3 牺牲阳极保护法第13页
        1.2.4 对牺牲阳极材料的性能要求第13-14页
    1.3 铝合金牺牲阳极第14-20页
        1.3.1 铝合金牺牲阳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2 铝合金牺牲阳极材料的应用第15-16页
        1.3.3 铝合金牺牲阳极材料的开发思路第16-20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第20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第22-32页
    2.1 实验方案第22页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第22-25页
        2.2.1 实验材料第22-24页
        2.2.2 实验设备第24-25页
    2.3 试样制备第25-27页
        2.3.1 铝阳极熔铸成形第25-26页
        2.3.2 辅助阴极第26页
        2.3.3 试验中铜电量计的制备第26页
        2.3.4 化学转化用典型试样制备第26-27页
    2.4 性能测试方法第27-30页
        2.4.1 电流效率测试第27-28页
        2.4.2 化学转化处理试样外观检测第28-29页
        2.4.3 开路电位、工作电位测试第29-30页
        2.4.4 极化曲线测试第30页
    2.5 成膜机理研究方法第30-32页
        2.5.1 转化膜层形貌观察第30-31页
        2.5.2 转化膜成分测定第31-32页
第三章 铝阳极熔铸工艺及配方研究第32-42页
    3.1 熔铸工艺研究第32-34页
    3.2 铝阳极合金配方优化第34-39页
    3.3 典型试样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9-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铝阳极化学转化工艺优化与性能研究第42-65页
    4.1 铝合金化学转化原理第42-43页
    4.2 工艺参数的初选第43-44页
    4.3 氢氧化钠浓度对铝合金阳极性能的影响第44-49页
        4.3.1 氢氧化钠浓度对转化液 pH 值的影响第44-45页
        4.3.2 氢氧化钠浓度对铝阳极增重率的影响第45-46页
        4.3.3 氢氧化钠浓度对铝合金阳极外观的影响第46-47页
        4.3.4 氢氧化钠浓度对铝合金阳极开路电位的影响第47-49页
    4.4 钼酸铵浓度对铝合金阳极性能的影响第49-52页
        4.4.1 钼酸铵浓度对转化液 pH 值的影响第49-50页
        4.4.2 钼酸铵浓度对铝合金阳极增重率的影响第50-51页
        4.4.3 钼酸铵浓度对铝合金阳极外观的影响第51页
        4.4.4 钼酸铵浓度对铝合金阳极开路电位的影响第51-52页
    4.5. 高锰酸钾浓度对铝合金阳极性能的影响第52-56页
        4.5.1 高锰酸钾浓度对转化液 pH 值的影响第53-54页
        4.5.2 高锰酸钾浓度对铝合金阳极试样外观的影响第54-55页
        4.5.3 高锰酸钾浓度对铝合金阳极增重率的影响第55页
        4.5.4 高锰酸钾浓度对铝合金阳极开路电位的影响第55-56页
    4.6. 氟化钠对铝合金阳极性能的影响第56-58页
    4.7 正交实验第58-61页
        4.7.1 正交实验安排第58-59页
        4.7.2 正交实验结果计算与分析第59-61页
    4.8 转化时间对铝合金阳极性能的影响第61-63页
    4.9 转化温度对铝合金阳极性能的影响第63-64页
    4.10 本章小节第64-65页
第五章 典型试样综合性能分析第65-70页
    5.1 典型试样膜厚测试第65页
    5.2 开路电位及工作电位测试第65-66页
    5.3 极化曲线测试第66-68页
    5.4 典型试样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论与创新点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附件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处理工艺对TC4钛合金铜镀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生物医学纯钛ECAP的力学性能及表面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