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性能研究及在普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页
    1.2 隔震技术研究现况第11-13页
    1.3 本文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理论介绍第14-21页
    2.1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隔震基本原理第14-15页
    2.2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产品的基本结构第15页
    2.3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基本特性第15-17页
        2.3.1 竖向变形特性第16页
        2.3.2 水平变形特性第16页
        2.3.3 拉伸特性第16页
        2.3.4 剪切特性相关性第16-17页
        2.3.5 耐久性第17页
    2.4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基本制造技术第17-18页
        2.4.1 橡胶材料准备第17页
        2.4.2 金属件表面处理第17页
        2.4.3 硫化第17页
        2.4.4 组装第17-18页
    2.5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产品性能试验要求第18-20页
    2.6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结构设计第21-30页
    3.1 支座形状系数计算第21-22页
        3.1.1 第一形状系数S1计算第21-22页
        3.1.2 第二形状系数S2计算第22页
    3.2 支座压缩性能和剪切性能计算第22-24页
        3.2.1 竖向压缩刚度第22-23页
        3.2.2 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第23-24页
    3.3 支座极限性能校核第24-25页
        3.3.1 支座无剪应变时的稳定性验算第24页
        3.3.2 支座极限变形的验算第24-25页
    3.4 内部钢板设计计算第25-26页
    3.5 连接件设计计算第26-28页
        3.5.1 连接螺栓计算第26-27页
        3.5.2 连接板计算第27-28页
    3.6 产品结构设计参数表第28-29页
    3.7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4章 新型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试制与试验第30-48页
    4.1 引言第30页
    4.2 不同配方的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性能试验研究第30-36页
        4.2.1 第一次试制与试验情况第31-32页
        4.2.2 第二次试制与试验情况第32-34页
        4.2.3 第三次试制与试验情况第34-36页
    4.3 不同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的产品性能研究第36-42页
        4.3.1 第一工艺方案研究情况第37页
        4.3.2 第二工艺方案研究情况第37-38页
        4.3.3 第三工艺方案研究情况第38-39页
        4.3.4 极限剪应变研究结果第39-41页
        4.3.5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第41-42页
        4.3.6 分析与结论第42页
    4.4 不同硫化工艺的产品性能研究第42-45页
    4.5 试制D600-700-800实物产品进行型式试验第45-47页
    4.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新型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在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第48-79页
    5.1 某工程抗震设防参数及结构概况第48-49页
    5.2 隔震基础设计第49页
    5.3 隔震结构设计依据第49页
    5.4 隔震结构设计目标第49-50页
    5.5 隔震支座的布置和选型第50-51页
        5.5.1 隔震支座平面布置第50页
        5.5.2 隔震支座设计及性能参数第50-51页
    5.6 隔震结构静力特性计算第51-53页
        5.6.1 隔震结构参数第51-52页
        5.6.2 隔震支座压应力设计第52页
        5.6.3 隔震支座性能设计值第52-53页
        5.6.4 隔震结构抗风计算第53页
        5.6.5 隔震结构偏心率第53页
    5.7 隔震结构动力计算分析第53-74页
        5.7.1 计算程序和输入第53页
        5.7.2 力学模型第53-54页
        5.7.3 地震波输入第54-57页
        5.7.4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对比第57-64页
        5.7.5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反应第64-66页
        5.7.6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压应力校核第66-67页
        5.7.7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拉应力分析第67-69页
        5.7.8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剪力反应和倾覆弯矩对比第69-74页
        5.7.9 结构动力计算结果第74页
    5.8 隔震结构分项设计第74-77页
        5.8.1 上部结构设计第74页
        5.8.2 下部结构及基础设计第74-77页
    5.9 隔震工程施工第77-78页
    5.10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目的论视角下涉海经管著作的翻译-Economic Management of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的翻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