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论文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28页 |
2.1 质量理论综述 | 第16-19页 |
2.1.1 项目质量管理 | 第16-17页 |
2.1.2 软件质量标准及管理体系 | 第17页 |
2.1.3 传统软件产品与互联网产品的质量管理的差异 | 第17-19页 |
2.2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综述 | 第19-23页 |
2.2.1 六西格玛管理与六西格玛质量 | 第19-21页 |
2.2.2 六西格玛管理的优势 | 第21-22页 |
2.2.3 六西格玛流程改进模式 | 第22-23页 |
2.3 六西格玛与ISO9000、TQM的比较 | 第23-24页 |
2.4 六西格玛管理与项目质量管理的关系 | 第24-26页 |
2.5 六西格玛管理在互联网组织的实践 | 第26-28页 |
第三章 N公司个性化推荐系统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第28-35页 |
3.1 N公司产品质量管理的现状 | 第28-29页 |
3.2 N公司个性化推荐系统项目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3.2.1 N公司个性化推荐系统组织模型与人力分布 | 第30-31页 |
3.2.2 N公司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开发模型 | 第31-32页 |
3.2.3 N公司个性化推荐系统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3.3 N公司个性化推荐系统改进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N公司个性化推荐系统质量管理模型构建与实施 | 第35-48页 |
4.1 N公司个性化推荐系统质量管理模型的构建 | 第35-37页 |
4.2 质量管理过程改进前期准备 | 第37页 |
4.3 质量管理过程改进项目定义 | 第37-39页 |
4.3.1 确定改进范围与对象客户 | 第37-38页 |
4.3.2 收集客户需求 | 第38页 |
4.3.3 确立改进目标 | 第38-39页 |
4.4 质量管理过程改进数据度量 | 第39-41页 |
4.4.1 度量指标定义 | 第40页 |
4.4.2 历史基线分析 | 第40-41页 |
4.5 质量管理过程改进点分析 | 第41-43页 |
4.5.1 质量能力定量分析 | 第41-43页 |
4.5.2 质量能力定性分析 | 第43页 |
4.6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第43-48页 |
4.6.1 改进方案介绍 | 第44页 |
4.6.2 研发流程改进 | 第44页 |
4.6.3 缺陷修复流程改进 | 第44-45页 |
4.6.4 开发代码质量提高 | 第45-47页 |
4.6.5 自动化持续集成环境搭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个性化推荐系统质量改进的效果验证与保障措施 | 第48-56页 |
5.1 质量管理改进效果验证与控制 | 第48-51页 |
5.1.1 改进效果有效性分析 | 第48-49页 |
5.1.2 改进流程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5.1.3 改进目标完成情况 | 第50页 |
5.1.4 固化流程改进成果 | 第50-51页 |
5.2 质量改进组织级保障措施 | 第51-56页 |
5.2.1 营造改进文化 | 第51页 |
5.2.2 组建改进小组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 第51-53页 |
5.2.3 最高管理者的认同与支持 | 第53页 |
5.2.4 建立六西格玛项目选择机制 | 第53-54页 |
5.2.5 保持持续改进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56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