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然采光的办公照明控制策略和节能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4页 |
| 2 基于天然采光的办公模型设计原则 | 第14-26页 |
| ·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 ·光通量 | 第14页 |
| ·发光强度 | 第14页 |
| ·照度 | 第14页 |
| ·亮度 | 第14-15页 |
| ·照度均匀度 | 第15页 |
| ·统一眩光等级(UGR) | 第15-16页 |
| ·色温 | 第16页 |
| ·天然采光特性分析 | 第16-21页 |
| ·直射阳光 | 第16-17页 |
| ·天空光 | 第17-21页 |
| ·天然采光中窗的设计原则 | 第21-23页 |
| ·位置的分类与功能 | 第21-22页 |
| ·窗的心理效果 | 第22-23页 |
| ·窗的眩光 | 第23页 |
| ·光的透射率及光的分布 | 第23-25页 |
| ·均匀度和入射光的方向性 | 第25页 |
| ·办公室照明推荐室内反射系数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基于模型的天然采光数据分析 | 第26-52页 |
| ·建筑日照 | 第26-28页 |
| ·太阳赤纬角 | 第26-27页 |
| ·地方时角 | 第27页 |
| ·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 第27-28页 |
| ·室内工作面天然光照度的计算 | 第28-30页 |
| ·室内工作面天空光照度的计算 | 第28-29页 |
| ·室内工作面直射阳光照度的计算法 | 第29-30页 |
| ·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30-32页 |
| ·DIALux软件 | 第30-31页 |
| ·DIALux仿真模型 | 第31-32页 |
| ·晴天模式下室内天然光照度分析 | 第32-43页 |
| ·一天内照度变化分析 | 第32-39页 |
| ·年照度变化分析 | 第39-43页 |
| ·阴天模式下室内天然光照度分析 | 第43-46页 |
| ·一天内照度变化分析 | 第43-45页 |
| ·年照度变化分析 | 第45-46页 |
| ·混合天空模式下室内天然光照度分析 | 第46-49页 |
| ·一天内照度变化分析 | 第46-47页 |
| ·年照度变化分析 | 第47-49页 |
| ·模型试验验证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结合天然采光的昼间照明控制策略 | 第52-71页 |
|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 第52-54页 |
| ·模糊集合 | 第52页 |
| ·隶属函数 | 第52页 |
| ·语言变量 | 第52-53页 |
| ·模糊关系 | 第53页 |
| ·模糊蕴含关系 | 第53页 |
| ·模糊逻辑推理 | 第53-54页 |
| ·模糊逻辑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 第54-57页 |
|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54页 |
| ·模糊控制器结构 | 第54页 |
| ·确定输入量 | 第54-55页 |
|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 第55-56页 |
| ·模糊推理 | 第56页 |
| ·清晰化计算 | 第56-57页 |
| ·百叶窗模糊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57-67页 |
| ·输入输出量的确定 | 第57-58页 |
| ·模糊化处理 | 第58-61页 |
| ·制定模糊控制规则 | 第61-63页 |
| ·百叶窗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 | 第63-67页 |
| ·结合人工照明的昼间照明控制策略 | 第67-69页 |
| ·目前提出的几种控制策略 | 第67-68页 |
| ·昼间照明控制策略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5 节能分析 | 第71-79页 |
| ·基于人工照明的光环境设计 | 第71-73页 |
| ·结合天然光的人工照明节能分析 | 第73-78页 |
| ·不使用天然光的人工照明能源分析 | 第73-74页 |
| ·结合天然采光的人工照明节能分析 | 第74-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 ·总结 | 第79页 |
| ·展望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