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苹果UPL基因家族及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前言第15-34页
    1.1 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研究进展第15-17页
        1.1.1 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晌第15-16页
        1.1.2 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调控网络第16-17页
    1.2 苹果野生抗逆种质资源概况第17-19页
        1.2.1 新疆野苹果第17-18页
        1.2.2 山荆子第18页
        1.2.3 平邑甜茶第18-19页
        1.2.4 八棱海棠第19页
    1.3 苹果响应非生物胁迫研究进展第19-22页
        1.3.1 与逆境响应相关基因的研究第19-20页
        1.3.2 与逆境响应相关蛋白质的研究第20页
        1.3.3 与逆境响应相关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第20-22页
            1.3.3.1 渗透调节物质对逆境的响应第20-21页
            1.3.3.2 植物抗氧化酶系统对逆境的响应第21页
            1.3.3.3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逆境响应第21页
            1.3.3.4 内源激素对逆境的响应第21-22页
            1.3.3.5 光合作用对逆境的响应第22页
    1.4 苹果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第22页
    1.5 蛋白质的泛素化及UPL蛋白研究进展第22-24页
    1.6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第24-28页
        1.6.1 转录组学概述第24页
        1.6.2 转录组学研究技术第24-27页
            1.6.2.1 基因芯片技术第24-25页
            1.6.2.2 表达序列标签技术第25页
            1.6.2.3 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第25-26页
            1.6.2.4 RNA-Seq技术第26-27页
        1.6.3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第27-28页
    1.7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28-33页
        1.7.1 蛋白质组学概述第28页
        1.7.2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第28-31页
            1.7.2.1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第29页
            1.7.2.2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第29-30页
            1.7.2.3 同位素亲和标签技术第30页
            1.7.2.4 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第30-31页
        1.7.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第31-33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3-3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4-51页
    2.1 实验材料第34-37页
        2.1.1 植物材料及处理第34页
        2.1.2 实验器材与试剂第34-35页
        2.1.3 实验引物第35-36页
        2.1.4 软件与网络数据库资源第36-37页
    2.2 实验方法第37-51页
        2.2.1 苹果UPL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第37-41页
            2.2.1.1 苹果UPL基因的鉴定与染色体定位第37-38页
            2.2.1.2 多序列比对、进化分析和染色体定位第38-39页
            2.2.1.3 苹果HECT结构域Motif分析和同源建模第39页
            2.2.1.4 附加结构域的鉴定和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第39页
            2.2.1.5 苹果UPL基因启动子中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39页
            2.2.1.6 Genevestigator表达分析第39页
            2.2.1.7 RNA的提取与反转录第39-40页
            2.2.1.8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40-41页
        2.2.2 转录组测序流程第41-43页
            2.2.2.1 RNA的提取与cDNA合成第41-42页
            2.2.2.2 末端修复第42页
            2.2.2.3 加‘A’碱基第42页
            2.2.2.4 Adapter连接第42-43页
            2.2.2.5 PCR反应第43页
            2.2.2.6 测序第43页
        2.2.3 转录组数据分析第43-46页
            2.2.3.1 组装结果分析第43-44页
            2.2.3.2 Unigene功能注释及分析第44页
            2.2.3.3 Unigene表达差异分析第44-46页
            2.2.3.4 差异Unigene的GO和Pathway分析第46页
        2.2.4 荧光定量PCR检测第46-47页
        2.2.5 蛋白质组测序流程第47-49页
            2.2.5.1 蛋白质的提取第47-48页
            2.2.5.2 蛋白质浓度测量第48页
            2.2.5.3 SDS电泳第48页
            2.2.5.4 蛋白质酶解第48页
            2.2.5.5 iTRAQ标记第48页
            2.2.5.6 强阳离子交换分馏(SCX)第48-49页
            2.2.5.7 基于TripleTOF5600的LC-ESI-MSMS分析第49页
        2.2.6 iTRAQ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9-50页
        2.2.7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联合分析第50-5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1-109页
    3.1 苹果13个UPL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与分析第51-62页
        3.1.1 苹果UPL基因的鉴定第51-54页
        3.1.2 苹果UPL基因的多序列比对和基因结构分析第54-55页
        3.1.3 苹果HECT结构域特征分析第55-57页
        3.1.4 苹果UPL基因家族中功能结构域的鉴定和亚细胞定位第57-58页
        3.1.5 苹果UPL基因启动子中含有胁迫应答元件第58-59页
        3.1.6 苹果UPL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第59-62页
    3.2 新疆野苹果对非生物胁迫具有良好的抗性第62-63页
    3.3 苹果非生物胁迫转录组数据分析第63-84页
        3.3.1 转录组数据的统计与功能注释第63-68页
        3.3.2 表达差异基因筛选第68-73页
        3.3.3 荧光定量PCR检测第73-74页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第74-75页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第75-84页
    3.4 蛋白质组结果分析第84-102页
        3.4.1 蛋白质鉴定结果第84页
        3.4.2 蛋白质组所有蛋白的功能分类第84-89页
        3.4.3 差异蛋白质的鉴定第89-92页
        3.4.4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第92-99页
        3.4.5 多样品间表达模式聚类第99-102页
    3.5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联合分析第102-109页
        3.5.1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关联数量关系第102-103页
        3.5.2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关联表达相关性分析第103-109页
4 讨论第109-115页
5 结论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5页
附录第135-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海岸沙丘发育年代学及其环境意义
下一篇:全光纤单频掺铥光纤激光器和有源内腔光纤传感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