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政策导向,乡村旅游发展火爆 | 第12页 |
1.1.2 农业发展,旅游与文化相融合 | 第12-13页 |
1.1.3 行业背景,乡村旅游成为新宠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第18-3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2.1.1 乡村旅游 | 第18-20页 |
2.1.2 乡村文化 | 第20-21页 |
2.1.3 乡村性 | 第21页 |
2.1.4 文化认同 | 第21页 |
2.1.5 地方性 | 第21-22页 |
2.1.6 文化博弈 | 第2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页 |
2.2.2 博弈论 | 第22-23页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2.5 旅游文化传播理论 | 第23页 |
2.2.6 文化变迁理论 | 第23-24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2.4 研究评述 | 第27-30页 |
2.4.1 研究内容方面 | 第28页 |
2.4.2 研究方法方面 | 第28-30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 第30-42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32页 |
3.1.1 历史文化背景 | 第30页 |
3.1.2 自然地理背景 | 第30-31页 |
3.1.3 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 第31页 |
3.1.4 袁家村旅游发展概况 | 第31-32页 |
3.2 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32页 |
3.2.1 乡村旅游四种基本模式 | 第32页 |
3.2.2 乡村旅游两种延伸模式 | 第32页 |
3.2.3 袁家村旅游发展模式 | 第32页 |
3.3 乡村文化保护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2-35页 |
3.3.1 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 | 第33页 |
3.3.2 旅游者的利益诉求 | 第33-34页 |
3.3.3 村集体的利益诉求 | 第34页 |
3.3.4 政府的利益诉求 | 第34-35页 |
3.3.5 旅游企业的利益诉求 | 第35页 |
3.4 乡村文化保护核心利益主体冲突及矩阵分析 | 第35-37页 |
3.4.1 社区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冲突 | 第35-36页 |
3.4.2 村集体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冲突 | 第36页 |
3.4.3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冲突 | 第36-37页 |
3.5 袁家村核心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分析 | 第37-38页 |
3.6 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分析 | 第38-40页 |
3.6.1 不同发展阶段乡村文化发展状态 | 第38-39页 |
3.6.2 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变迁分析 | 第39-40页 |
3.7 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保护互动关系 | 第40-4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乡村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样本 | 第42-52页 |
4.1 问卷设计与指标体系 | 第42-43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4.1.2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2-43页 |
4.2 游客问卷指标体系 | 第43-47页 |
4.2.1 游客对乡村文化感知因子选取 | 第43-45页 |
4.2.2 游客样本特征 | 第45-47页 |
4.3 社区居民问卷指标体系 | 第47-52页 |
4.3.1 社区居民对乡村文化感知因子选取 | 第47-48页 |
4.3.2 社区居民样本特征 | 第48-52页 |
第5章 基于游客视角的乡村文化感知分析 | 第52-72页 |
5.1 游客旅游行为分析 | 第52-55页 |
5.1.1 出游状况调查 | 第52页 |
5.1.2 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调查 | 第52-53页 |
5.1.3 旅游花费状况调查 | 第53页 |
5.1.4 旅行方式与旅行结伴调查 | 第53-54页 |
5.1.5 乡村旅游活动偏好类型调查 | 第54-55页 |
5.2 游客对乡村文化认同度及满意度调查 | 第55-58页 |
5.2.1 乡村文化认同度分析 | 第56-57页 |
5.2.2 乡村文化满意度分析 | 第57-58页 |
5.3 因子分析 | 第58-61页 |
5.4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文化感知的影响分析 | 第61-68页 |
5.4.1 研究方法 | 第61-62页 |
5.4.2 性别的差异性检验 | 第62-63页 |
5.4.3 年龄的差异性检验 | 第63-64页 |
5.4.4 月收入的差异性检验 | 第64-65页 |
5.4.5 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检验 | 第65-66页 |
5.4.6 游客18岁以前居住地的差异性检验 | 第66-67页 |
5.4.7 客源地的差异性检验 | 第67-68页 |
5.5 游客对乡村旅游总体感知分析 | 第68-71页 |
5.5.1 袁家村总体满意度调查 | 第69页 |
5.5.2 游客推荐意愿调查 | 第69页 |
5.5.3 乡村文化展示的满意度调查 | 第69-70页 |
5.5.4 乡村氛围满意度调查 | 第70-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基于社区居民视角的乡村文化感知分析 | 第72-80页 |
6.1 社区居民对乡村文化认同分析 | 第72-73页 |
6.2 因子分析 | 第73-75页 |
6.3 社区居民对乡村文化总体感知分析 | 第75-79页 |
6.3.1 乡村环境感知调查 | 第75页 |
6.3.2 乡村参与度感知 | 第75-76页 |
6.3.3 社区居民乡村归属感调查 | 第76-77页 |
6.3.4 社区居民身份认同调查 | 第77页 |
6.3.5 方言与乡村氛围关系调查 | 第77-78页 |
6.3.6 乡村文化保护态度调查 | 第78页 |
6.3.7 旅游发展存在问题调查 | 第78-7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7章 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保护共赢分析 | 第80-86页 |
7.1 调查问卷及博弈结论契合分析 | 第80页 |
7.2 社区居民与游客对文化保护的双赢模型 | 第80-82页 |
7.3 文化视角的袁家村旅游发展优势劣势分析 | 第82-83页 |
7.3.1 发展优势分析 | 第82页 |
7.3.2 发展劣势分析 | 第82-83页 |
7.4 乡村文化保护发展建议 | 第83-86页 |
7.4.1 保持独特乡村氛围,寻找文化保护双赢局面 | 第83页 |
7.4.2 构建乡土文化自信心,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 | 第83-84页 |
7.4.3 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文化发展方式 | 第84页 |
7.4.4 加强乡土文化提炼,加深乡村文化感知 | 第84页 |
7.4.5 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基础设施 | 第84-86页 |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86-9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8.1.1 文化视角的乡村旅游概念 | 第86页 |
8.1.2 博弈视角结论分析 | 第86页 |
8.1.3 游客视角结论分析 | 第86-87页 |
8.1.4 社区居民视角结论分析 | 第87页 |
8.1.5 调查问卷及博弈结论契合分析 | 第87页 |
8.2 创新之处 | 第87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87-90页 |
8.3.1 研究不足 | 第87-88页 |
8.3.2 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 | 第96-100页 |
游客调查问卷 | 第96-98页 |
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