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坝体稳定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3-15页 | 
| 1.2.2 尾矿库溃坝砂流演进规律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5-16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干堆库概述及邱山铁矿尾矿库工程概况 | 第17-27页 | 
| 2.1 尾矿干式堆存的概述 | 第17-22页 | 
| 2.1.1 干堆库的类型 | 第17-18页 | 
| 2.1.2 干堆库排放及堆坝方式 | 第18-19页 | 
| 2.1.3 干堆库的优缺点 | 第19-20页 | 
| 2.1.4 干堆库溃坝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 2.1.5 尾砂与土的相似性 | 第21-22页 | 
| 2.2 邱山铁矿尾矿库工程概况 | 第22-26页 | 
| 2.2.1 邱山铁矿尾矿库简介 | 第22-24页 | 
| 2.2.2 邱山铁矿尾矿库地质概况 | 第24-2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颗粒流理论和材料细观参数的影响研究 | 第27-71页 | 
| 3.1 坝体稳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及特点 | 第27-30页 | 
| 3.1.1 坝体稳定分析的常用方法 | 第27-29页 | 
| 3.1.2 坝体稳定性分析常用方法的特点 | 第29-30页 | 
| 3.2 离散单元法 | 第30-31页 | 
| 3.2.1 离散单元法的发展现状 | 第30页 | 
| 3.2.2 颗粒流PFC的特点 | 第30-31页 | 
| 3.3 颗粒流理论及方法 | 第31-45页 | 
| 3.4 土的抗剪强度和破坏理论 | 第45-50页 | 
| 3.4.1 莫尔-库伦破坏理论 | 第46-47页 | 
| 3.4.2 莫尔-库伦破坏准则——土体的极限平衡条件 | 第47-48页 | 
| 3.4.3 土的抗剪强度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 3.5 材料细观与宏观参数定性关系的确定 | 第50-70页 | 
| 3.5.1 颗粒流双轴试验平台的创建 | 第51-55页 | 
| 3.5.2 材料细观与宏观参数定性关系的研究 | 第55-7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邱山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分析和溃坝模拟 | 第71-90页 | 
| 4.1 尾矿库各层材料的物力学指标 | 第71页 | 
| 4.2 尾矿库各层材料细观参数的标定 | 第71-73页 | 
| 4.3 尾矿库颗粒流模型的建立 | 第73-75页 | 
| 4.3.1 坝体数值模型的简化与假设 | 第73页 | 
| 4.3.2 模型初始应力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73页 | 
| 4.3.3 坝体浸润线埋深的确定 | 第73-74页 | 
| 4.3.4 坝体PFC~(2D)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 4.4 坝体的颗粒流稳定性分析 | 第75-80页 | 
| 4.4.1 坝体破坏的判据 | 第75-76页 | 
| 4.4.2 坝体安全系数的确定 | 第76-77页 | 
| 4.4.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 4.4.4 与瑞典圆弧法稳定性分析的对比 | 第79-80页 | 
| 4.5 坝体溃坝的颗粒流模拟 | 第80-89页 | 
| 4.5.1 坝体溃坝模型的建立 | 第81页 | 
| 4.5.2 全面溃坝模式下砂流的演进规律的分析 | 第81-85页 | 
| 4.5.3 初期坝整体滑动模式下砂流演进规律的分析 | 第85-8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五章 邱山铁矿尾矿库溃坝事故预防措施 | 第90-96页 | 
| 5.1 尾矿库溃坝后果严重度评价 | 第90-93页 | 
| 5.1.1 尾矿坝溃坝后果严重度评价模型 | 第90页 | 
| 5.1.2 尾矿库规模的确定 | 第90页 | 
| 5.1.3 溃坝造成的生命损失 | 第90-91页 | 
| 5.1.4 溃坝造成的经济损失 | 第91-92页 | 
| 5.1.5 溃坝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92-93页 | 
| 5.2 邱山铁矿尾矿库溃坝事故预防措施 | 第93-94页 | 
| 5.2.1 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 第93页 | 
| 5.2.2 尾矿库的安全监测 | 第93-94页 | 
| 5.2.3 溃坝砂流的拦挡措施 | 第94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 6.1 结论 | 第96-97页 | 
| 6.2 展望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104页 | 
| 附录B 论文相关程序 | 第104-116页 | 
| 附录C 社会与环境影响系数赋值参考表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