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面向多源数据的B样条人脸重建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7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第18-19页
    1.3 论文结构第19-20页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第20-32页
    2.1 基于图片的三维人脸重建第20-25页
        2.1.1 图像数据条件的类型第20-22页
        2.1.2 明暗恢复法第22页
        2.1.3 从运动恢复结构第22-23页
        2.1.4 侧影轮廓恢复法第23-24页
        2.1.5 统计学习的方法第24-25页
    2.2 人脸形变模型综述第25-28页
        2.2.1 渐变技术第25-26页
        2.2.2 基于统计的人脸形变模型第26-28页
    2.3 人脸曲面表示与B样条建模综述第28-31页
        2.3.1 人脸表面建模第28-29页
        2.3.2 B样条技术与自动化建模第29-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面向图片数据的B样条统一人脸建模研究第32-48页
    3.1 问题分析与B样条建模方案第32-34页
    3.2 图像中的低秩人脸骨架建模第34-38页
        3.2.1 基于低秩-稀疏分解的正脸骨架优化第34-36页
        3.2.2 正脸骨架的深度估计第36-38页
    3.3 基于B样条的人脸重构第38-41页
    3.4 实验与分析第41-46页
        3.4.1 实验准备第41页
        3.4.2 在Bosphorus数据集上的结果和分析第41-43页
        3.4.3 同其他方法比较第43-44页
        3.4.4 自然环境下的照片第44-46页
        3.4.5 从幼到老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第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4章 面向图片数据的B样条精细人脸建模研究第48-66页
    4.1 引言第48-50页
    4.2 人脸曲面重建的立体几何建模第50-53页
        4.2.1 两个一致性条件第51-53页
        4.2.2 嵌入方程F的选择第53页
    4.3 基于B样条参数域的精确一致性建模第53-56页
        4.3.1 B样条人脸的高阶表示第54-55页
        4.3.2 在0阶一致性中建模遮挡和表情腐蚀第55页
        4.3.3 在1阶一致性上建模细节第55-56页
    4.4 结合0阶和1阶一致性的实用解决方案第56-59页
        4.4.1 0阶上的优化第56-57页
        4.4.2 1阶上的优化第57-59页
        4.4.3 算法第59页
    4.5 实验与分析第59-65页
        4.5.1 实验数据预处理第60-61页
        4.5.2 标准图片第61-64页
        4.5.3 真实无约束的数据第64-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面向三维数据的T样条形变模型及其精确人脸建模研究第66-88页
    5.1 引言第66-68页
    5.2 人脸的几何特性与形变表达第68-71页
        5.2.1 人脸表面的几何特性第68-70页
        5.2.2 人脸形变的表达模型第70-71页
    5.3 T样条人脸形变模型第71-78页
        5.3.1 基于黎曼映射的人脸T网格构建第72-74页
        5.3.2 通用形变模型第74-75页
        5.3.3 基于形状单元的形变模型第75-78页
    5.4 三维精确拟合第78-82页
        5.4.1 基于局部子空间的控制点优化第79页
        5.4.2 精细化过程的控制点优化第79-82页
        5.4.3 更新一致性第82页
    5.5 实验与分析第82-85页
        5.5.1 在扫描数据上的结果第82-84页
        5.5.2 在Kinect数据上的结果第84页
        5.5.3 在空时人脸数据上的结果第84-85页
    5.6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8-90页
    6.1 总结第88-89页
    6.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运动想象诱发下的脑电响应机制与解码技术研究
下一篇:Pt/聚噻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