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不同酸掺杂PBI质子交换膜的制备、改性及钒电池应用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31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第10-12页
        1.2.1 钒电池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第10-11页
        1.2.2 钒电池的的优势及技术特点第11页
        1.2.3 全钒液流电池的关键材料第11-12页
    1.3 全钒液流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第12-29页
        1.3.1 全氟磺酸类质子交换膜第12-16页
        1.3.2 其他含氟类质子交换膜第16-18页
        1.3.3 非氟类质子交换膜第18-29页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9-31页
        1.4.1 选题意义第29-30页
        1.4.2 研究内容第30-31页
第二章 聚苯并咪唑/聚乙烯吡咯烷酮共混膜的制备及应用第31-49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4页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第31-32页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32-33页
        2.2.3 PBI/PVP共混膜的制备第33页
        2.2.4 电解液的制备第33-34页
    2.3 测试与表征第34-38页
        2.3.1 核磁共振第34页
        2.3.2 红外光谱第34页
        2.3.3 元素分析第34-35页
        2.3.4 分子量第35页
        2.3.5 热失重分析第35页
        2.3.6 扫描电镜第35页
        2.3.7 机械性能第35页
        2.3.8 含水量和酸吸附量第35-36页
        2.3.9 面电阻和质子电导率第36页
        2.3.10 钒离子渗透率和质子选择性第36-37页
        2.3.11 耐氧化性第37页
        2.3.12 单电池性能第37-3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8-48页
        2.4.1 PBI聚合物的表征第38-40页
        2.4.2 PBI/PVP共混膜的表征第40-45页
        2.4.3 PBI/PVP共混膜的电池性能第45-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不同酸掺杂PBI质子交换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第49-61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实验部分第49-51页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第49-50页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50页
        3.2.3 不同酸掺杂PBI质子交换膜的制备第50页
        3.2.4 Nafion115膜的预处理第50-51页
    3.3 测试与表征第51页
        3.3.1 钒离子渗透率第51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1-58页
        3.4.1 不同酸掺杂PBI隔膜的基本性能表征第51-55页
        3.4.2 不同酸掺杂PBI隔膜的电池性能第55-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61页
第四章 新型OPBI质子交换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第61-73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实验部分第61-63页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第61-62页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62页
        4.2.3 OPBI聚合物的合成第62-63页
        4.2.4 OPBI隔膜的制备第63页
    4.3 测试与表征第63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3-71页
        4.4.1 OPBI聚合物的表征第63-65页
        4.4.2 OPBI隔膜的表征第65-68页
        4.4.3 OPBI隔膜的电池性能第68-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5.1 结论第73-74页
    5.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最大转矩电流比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
下一篇:基于模糊算法的永磁同步电机改进模型预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