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 第11-19页 |
1.2.1 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 | 第11-12页 |
1.2.2 内分泌干扰物的特性 | 第12-13页 |
1.2.3 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 第13-15页 |
1.2.4 内分泌干扰物的处理技术 | 第15-19页 |
1.3 聚丙烯非织造布概述 | 第19-21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1.4.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1页 |
1.4.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多官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制备及表征 | 第23-36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3 烷基苯胺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制备 | 第24-26页 |
2.3.1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引入 | 第25-26页 |
2.3.2 胺化开环反应 | 第26页 |
2.4 改性前后PP非织造布的表征方法 | 第26-27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2.5.1 PP-g-GMA-(n-OA)制备研究 | 第27-31页 |
2.5.1.1 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5.1.2 辐照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5.1.3 开环温度对开环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1.4 开环时间对开环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2 改性前后PP非织造布的表征 | 第31-34页 |
2.5.2.1 FT-IR分析 | 第31-32页 |
2.5.2.2 XPS分析 | 第32-33页 |
2.5.2.3 SEM分析 | 第33-34页 |
2.5.2.4 接触角分析 | 第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多官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对邻苯二甲酸脂的吸附行为与机理 | 第36-56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37-38页 |
3.3 吸附性能评价 | 第38-41页 |
3.3.1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8页 |
3.3.2 吸附等温实验 | 第38-39页 |
3.3.3 吸附热力学实验 | 第39-40页 |
3.3.4 解吸再生实验 | 第40-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55页 |
3.4.1 吸附动力学 | 第41-45页 |
3.4.2 吸附等温线 | 第45-48页 |
3.4.3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48-51页 |
3.4.4 吸附机理 | 第51-54页 |
3.4.4.1 吸附前后的红外与拉曼光谱分析 | 第51-53页 |
3.4.4.2 吸附机制分析 | 第53-54页 |
3.4.5 解吸与再生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多官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吸附邻苯二甲酸脂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6-64页 |
4.1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56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56-58页 |
4.2.1 各单因素对吸附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56-58页 |
4.2.1.1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1.2 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7页 |
4.2.1.3 腐殖酸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4.3.1 pH值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2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3 腐殖酸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