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9页 |
1.1 沙门氏菌概述 | 第9-10页 |
1.1.1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9页 |
1.1.2 沙门氏菌的疾病危害 | 第9页 |
1.1.3 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 | 第9-10页 |
1.2 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 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 第14-17页 |
1.4.1 沙门氏菌对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2 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3 沙门氏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河南省临床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 | 第19-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19页 |
2.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19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1 样本的复苏与保存 | 第20页 |
2.2.2 血清型鉴定操作步骤 | 第20-21页 |
2.2.3 药物敏感性实验 | 第21-23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2.3.1 背景资料 | 第23页 |
2.3.2 血清型鉴定结果 | 第23-24页 |
2.3.3 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 第24-26页 |
2.4 实验讨论 | 第26-29页 |
第3章 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研究 | 第29-3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1.1 实验菌株 | 第29页 |
3.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29页 |
3.1.3 实验设备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3.2.1 细菌DNA模板的提取 | 第29-30页 |
3.2.2 引物使用 | 第30页 |
3.2.3 耐药基因扩增 | 第30-31页 |
3.2.4 电泳、成像、测序及序列比对 | 第3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3.3.1 ESBLs耐药基因结果 | 第31-32页 |
3.3.2 喹诺酮类相关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32-35页 |
3.3.3 大环内酯类相关耐药基因检测的结果 | 第35页 |
3.3.4 头孢类和环丙沙星类药物共同耐药菌株基因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3.4 实验讨论 | 第36-39页 |
第4章 鼠伤寒沙门菌MLST分析 | 第39-4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1.1 实验菌株 | 第39页 |
4.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39页 |
4.1.3 实验设备 | 第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4.2.1 引物的合成 | 第39页 |
4.2.2 7对管家基因的扩增 | 第39-41页 |
4.2.3 电泳、成像、测序及序列比对 | 第4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1-44页 |
4.3.1 PCR电泳结果 | 第41-43页 |
4.3.2 MLST序列分析结果 | 第43-44页 |
4.4 实验讨论 | 第44-47页 |
第5章 鼠伤寒沙门菌PFGE分析 | 第47-57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5.1.1 实验菌株 | 第47页 |
5.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47页 |
5.1.3 实验设备 | 第47-4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5.2.1 使用试剂的配置 | 第48页 |
5.2.2 PFGE的操作步骤 | 第48-51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1-55页 |
5.3.1 PFGE电泳图 | 第51-52页 |
5.3.2 PFGE聚类分析 | 第52-55页 |
5.4 实验讨论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