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约收购法律制度研究
0 前言 | 第7-11页 |
1 要约收购制度内容及规制意义 | 第11-20页 |
1.1 要约收购制度 | 第11-17页 |
1.1.1 要约收购的概念 | 第11-12页 |
1.1.1.1 要约收购 | 第11页 |
1.1.1.2 相关概念比较 | 第11-12页 |
1.1.2 要约收购的法律特征 | 第12页 |
1.1.3 要约收购的分类 | 第12-14页 |
1.1.3.1 自愿型要约收购、强制型要约收购 | 第12-14页 |
1.1.3.2 部分要约收购与全部要约收购 | 第14页 |
1.1.4 要约收购规制的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1.1.4.1 信息披露 | 第14-15页 |
1.1.4.2 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 | 第15页 |
1.1.4.3 要约的内容 | 第15-16页 |
1.1.4.4 对收购要约的承诺 | 第16页 |
1.1.4.5 反收购措施的规范 | 第16页 |
1.1.4.6 强制性要约的豁免条件 | 第16页 |
1.1.4.7 要约收购的效果 | 第16-17页 |
1.2 要约收购制度的规制意义 | 第17-20页 |
1.2.1 要约收购制度的价值争论 | 第17-18页 |
1.2.2 对要约收购进行规制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2 要约收购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20-44页 |
2.1 英美等地要约收购制度的发展 | 第20-26页 |
2.1.1 英国 | 第20-21页 |
2.1.2 美国 | 第21-23页 |
2.1.3 日本 | 第23-24页 |
2.1.4 欧陆国家 | 第24-25页 |
2.1.5 香港地区 | 第25-26页 |
2.2 英美等地要约收购具体制度之比较 | 第26-42页 |
2.2.1 要约收购信息披露原则 | 第26-30页 |
2.2.1.1 要约收购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标准 | 第27页 |
2.2.1.2 要约收购信息披露制度具体内容 | 第27-30页 |
2.2.2 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 | 第30页 |
2.2.3 部分要约收购 | 第30-32页 |
2.2.4 强制要约收购 | 第32-35页 |
2.2.5 目标公司董事会的反收购措施 | 第35-40页 |
2.2.6 目标公司股东的承诺撤回权 | 第40页 |
2.2.7 强制性要约的豁免条件 | 第40-41页 |
2.2.8 要约收购的效果 | 第41-42页 |
2.3 美英两种规制模式的简要评述 | 第42-44页 |
2.3.1 美国模式 | 第42-43页 |
2.3.2 英国模式 | 第43-44页 |
3 我国要约收购制度主要缺陷与建议 | 第44-65页 |
3.1 我国证券市场对要约收购发展的阻碍 | 第44-46页 |
3.1.1 股权结构特殊,要约收购报价难 | 第45页 |
3.1.2 市盈率高估,要约收购成本昂贵 | 第45-46页 |
3.1.3 非流通股比例高,变现困难 | 第46页 |
3.2 我国要约收购法律制度框架 | 第46-48页 |
3.3 完善我国要约收购制度的建议 | 第48-65页 |
3.3.1 我国要约收购的立法取向 | 第48-50页 |
3.3.2 我国要约收购的制度缺陷与修正 | 第50-65页 |
3.3.2.1 要约价格障碍 | 第50-52页 |
3.3.2.2 信息披露 | 第52-54页 |
3.3.2.3 强制性要约收购 | 第54-56页 |
3.3.2.4 要约收购临界线的界定 | 第56-57页 |
3.3.2.5 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反收购行为 | 第57-60页 |
3.3.2.6 一致行动人制度 | 第60-61页 |
3.3.2.7 有关增加持股时间的限制 | 第61-62页 |
3.3.2.8 要约收购义务的豁免 | 第62-64页 |
3.3.2.9 目标公司退市 | 第64-65页 |
4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