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批评文体分类研究 | 第12-17页 |
二、珞珈学术团队的批评文体研究 | 第17-22页 |
第一章 无体的时代:从寄生到弥漫 | 第22-52页 |
第一节 先秦文学批评的片语式寄生 | 第22-31页 |
一、寄生在《诗经》、《楚辞》诗骚体文学中的文学批评 | 第22-24页 |
二、寄生在《尚书》、《左传》等叙事性史书中的批评 | 第24-26页 |
三、寄生在先秦诸子说理性散文中的文学批评 | 第26-31页 |
第二节 先秦文学批评的弥漫式寄生 | 第31-37页 |
一、弥漫在《荀子》中的文学批评 | 第31-34页 |
二、弥漫在《庄子》中的文学批评 | 第34-36页 |
三、弥漫在《易传》中的文学批评 | 第36-37页 |
第三节 语录和对话 | 第37-44页 |
一、语录体 | 第37-40页 |
二、对话体 | 第40-44页 |
第四节 比显兴隐 | 第44-52页 |
一、比兴释义 | 第44-46页 |
二、比兴手法先秦批评文体中的运用 | 第46-52页 |
第二章 借体的时代:史书与序跋 | 第52-90页 |
第一节 两汉文学批评的史书体言说 | 第52-66页 |
一、史传体批评 | 第52-57页 |
二、赞曰体批评 | 第57-62页 |
三、史志目录体批评 | 第62-66页 |
第二节 诗骚之"序":借来的独立 | 第66-77页 |
一、序跋释义 | 第66-67页 |
二、序跋体批评特征 | 第67-77页 |
第三节 叙事与叙志 | 第77-90页 |
一、史传体叙事 | 第77-82页 |
二、序跋体叙志 | 第82-90页 |
第三章 俪辞的时代: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 | 第90-133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文体自由 | 第91-108页 |
一、文体意识的自觉和文体的繁荣 | 第91-95页 |
二、多样的批评体式 | 第95-108页 |
第二节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方法 | 第108-116页 |
一、品评批评 | 第108-109页 |
二、隐喻批评 | 第109-111页 |
三、摘句批评 | 第111-116页 |
第三节 缘"理"亦绮靡 | 第116-133页 |
一、魏晋六朝文学批评绮靡之成因 | 第117-121页 |
二、魏晋六朝文学批评绮靡之表现 | 第121-133页 |
第四章 境与意的时代:诗人言诗 | 第133-170页 |
第一节 唐宋金元文学批评的诗性因缘 | 第133-138页 |
一、道、佛诗性文化的滋润 | 第133-136页 |
二、声律论的成熟 | 第136-138页 |
三、漫游和读书山林的风气 | 第138页 |
第二节 论诗诗的兴起 | 第138-155页 |
一、论诗诗在唐宋金元的发展 | 第138-147页 |
二、论诗诗的文体特征 | 第147-155页 |
第三节 诗话体 | 第155-170页 |
一、诗话批评在宋金元的发展 | 第157-163页 |
二、诗话体的文体特征 | 第163-170页 |
第五章 文备众体的时代:天地间竟有此等文字 | 第170-209页 |
第一节 明清文学批评文体的玉屑与总龟 | 第170-182页 |
一、书信体和序跋体 | 第170-172页 |
二、论诗诗批评 | 第172-176页 |
三、诗话体批评 | 第176-182页 |
第二节 小说评点之兴起 | 第182-195页 |
一、小说评点之兴起与发展 | 第182-185页 |
二、明清时期小说评点的具体发展 | 第185-186页 |
三、小说评点的文体特征 | 第186-195页 |
第三节 选本体之繁荣 | 第195-209页 |
一、选本体之发展历程 | 第196-199页 |
二、选本体的批评体例 | 第199-209页 |
结语 | 第209-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8页 |
一、基础性文献资料 | 第211-213页 |
二、研究性文献资料 | 第213-224页 |
三、珞珈学术团队批评文体论文 | 第224-228页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228-229页 |
后记 | 第229-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