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 前列腺素E_2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 | 第13-15页 |
1.2 牛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高度同源 | 第15页 |
1.3 结核病细胞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CD4~+T细胞的分类及分化 | 第15-16页 |
1.3.2 Th1/Th2细胞亚群的失衡与结核感染 | 第16-17页 |
1.3.3 Th17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在结核感染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1.4 树突状细胞在结核感染与免疫中的地位 | 第18-19页 |
1.5 PGE_2与结核感染 | 第19-21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3.1.1 菌种及实验动物 | 第22页 |
3.1.2 树突状细胞 | 第22页 |
3.1.3 培养基 | 第22页 |
3.1.4 荧光定量及半定量PCR相关引物 | 第22-24页 |
3.1.5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3.2 牛分枝杆菌、卡介苗的培养与计数 | 第24-25页 |
3.3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 第25-26页 |
3.3.1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 | 第25页 |
3.3.2 树突状细胞的鉴定 | 第25-26页 |
3.4 树突状细胞细菌感染实验 | 第26页 |
3.5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 第26页 |
3.6 感染后PGE_2和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26-28页 |
3.6.1 感染后PGE_2的检测 | 第26-27页 |
3.6.2 感染后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27-28页 |
3.7 Real time PCR实验 | 第28-30页 |
3.7.1 树突状细胞RNA的提取 | 第28页 |
3.7.2 反转录合成cDNA | 第28-29页 |
3.7.3 荧光定量PCR及半定量PCR反应 | 第29-30页 |
3.8 Western blotting试验 | 第30页 |
3.9 PGE_2水平对树突状细胞功能与分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0 PGE_2水平对CD4~+T细胞功能与分化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0.1 小鼠脾脏中CD4~+T细胞的分离和筛选 | 第31-32页 |
3.10.2 感染细胞/上清与CD4~+T细胞的孵育 | 第32页 |
3.10.3 PGE_2对Foxp3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32页 |
3.10.4 Th1/Th2/Th17特异性细胞因子及调节因子的检测 | 第32-33页 |
4 结果 | 第33-43页 |
4.1 树突状细胞分化与纯度鉴定 | 第33页 |
4.2 感染促进PGE_2的表达 | 第33-34页 |
4.3 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34-36页 |
4.4 Real time PCR检测PGE_2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 第36-37页 |
4.5 半定量RT-PCR检测PGE_2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 第37-38页 |
4.6 Western Blot检测部分PGE_2合成酶的表达 | 第38页 |
4.7 PGE_2水平对树突状细胞成熟与分化的影响 | 第38-40页 |
4.7.1 PGE_2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 第38-39页 |
4.7.2 PGE_2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化的调节 | 第39-40页 |
4.8 PGE_2水平对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 | 第40-43页 |
4.8.1 PGE_2对CD4~+T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第40-41页 |
4.8.2 PGE_2对Foxp3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41-43页 |
5 讨论 | 第43-50页 |
5.1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 第43-44页 |
5.2 感染用标准菌株的培养和计数 | 第44页 |
5.3 不同毒力的牛分支杆菌诱导树突状细胞产生PGE_2差异 | 第44-45页 |
5.4 不同毒力牛分支杆菌感染不同阶段PGE_2的调控特点 | 第45-46页 |
5.5 PGE_2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46-47页 |
5.6 PGE_2水平对树突状细胞成熟与分化的影响 | 第47-48页 |
5.7 PGE_2对CD4~+T细胞免疫的调控作用 | 第48-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