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资料 | 第11-23页 |
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学研究 | 第11-16页 |
1 历医家对心衰的认识 | 第11-13页 |
1.1 历史沿革 | 第11-12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2 辨证论治 | 第13-16页 |
2.1 辨证分型 | 第13页 |
2.2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瘀血阻络证型的认识 | 第13-14页 |
2.3 中医药治疗 | 第14-16页 |
二 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研究 | 第16-21页 |
1 定义 | 第16页 |
2 发病机制 | 第16-17页 |
2.1 心肌重构 | 第16-17页 |
2.2 神经内分泌激活 | 第17页 |
3 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指标 | 第17-19页 |
3.1 心脏超声指标 | 第17页 |
3.2 BNP | 第17-18页 |
3.3 其他血液相关指标 | 第18页 |
3.4 心率变异性 | 第18页 |
3.5 纽约心功能分级 | 第18页 |
3.6 六分钟步行实验 | 第18-19页 |
4 西医治疗 | 第19-21页 |
4.1 仅考虑改善症状阶段 | 第19-20页 |
4.2 重视预后阶段 | 第20页 |
4.3 其他治疗 | 第20-21页 |
三 专科制剂"强心合剂"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 强心合剂的理论基础 | 第21页 |
2 强心合剂的实验基础 | 第21-22页 |
3 问题和展望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3-3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1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2 诊断标准 | 第23-25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24页 |
2.3 心衰程度判断 | 第24页 |
2.4 病例入选标准 | 第24页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2.6 病例剔除标准 | 第25页 |
2.7 中止试验标准 | 第25页 |
3 治疗方法 | 第25页 |
4 观察指标 | 第25-26页 |
4.1 心脏彩超指标 | 第25页 |
4.2 临床疗效评价 | 第25-26页 |
4.3 安全性观察 | 第26页 |
5 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四 研究结果 | 第28-33页 |
1 两组基线比较 | 第28-30页 |
1.1 年龄比较 | 第28页 |
1.2 性别比较 | 第28-29页 |
1.3 治疗前6分钟步行实验比较 | 第29页 |
1.4 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29页 |
1.5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9-30页 |
1.6 治疗前两组NYHA分级比较 | 第30页 |
2 心功能指标比较 | 第30-33页 |
2.1 临床心功能疗效比较 | 第30页 |
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30-31页 |
2.3 西医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 第31-32页 |
2.4 心脏彩超指标比较 | 第32页 |
2.5 6分钟步行实验比较 | 第32-33页 |
3 患者不良反应观察 | 第33页 |
五 结论 | 第33页 |
六 讨论 | 第33-38页 |
1 强心合剂方的组方特点 | 第33-35页 |
2 强心合剂方对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 中药治疗CHF的发展前景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一) | 第42-44页 |
附录(二) | 第44-45页 |
附录(三) | 第45-46页 |
附文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