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1 商标侵权行为概述 | 第14-20页 |
1.1 商标侵权行为的界定 | 第14-15页 |
1.1.1 商标侵权行为的定义 | 第14页 |
1.1.2 商标侵权行为的特征 | 第14-15页 |
1.2 商标侵权行为的类型化 | 第15-20页 |
1.2.1 使用型商标侵权 | 第16-17页 |
1.2.2 销售型商标侵权 | 第17页 |
1.2.3 制售标识型商标侵权 | 第17页 |
1.2.4 反向假冒型商标侵权 | 第17-18页 |
1.2.5 淡化型商标侵权 | 第18-19页 |
1.2.6 其它商标侵权 | 第19-20页 |
2 使用型商标侵权的认定 | 第20-31页 |
2.1 使用型商标侵权构成的核心要件—“混淆”的认定 | 第20-22页 |
2.1.1 “混淆”构成商标侵权的法理分析 | 第20-21页 |
2.1.2 “混淆”的含义及其扩张 | 第21-22页 |
2.2 近似商标的认定 | 第22-26页 |
2.2.1 近似商标认定的原则 | 第23-25页 |
2.2.2 近似商标认定的方法 | 第25-26页 |
2.3 类似商品的认定 | 第26-31页 |
2.3.1 类似商品认定的原则 | 第27-29页 |
2.3.2 类似商品认定的方法 | 第29-31页 |
3 反向假冒型商标侵权的认定 | 第31-36页 |
3.1 反向假冒侵权理论 | 第31-33页 |
3.1.1 反向假冒型商标的界定 | 第31-32页 |
3.1.2 反向假冒型商标的性质 | 第32-33页 |
3.2 反向假冒型商标侵权的认定 | 第33-36页 |
3.2.1 商品必须来源于被反向假冒者 | 第33页 |
3.2.2 被反向假冒者的商品已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信誉 | 第33-34页 |
3.2.3 反向假冒者虚假表述商品的来源 | 第34页 |
3.2.4 因反向假冒者的虚假表述引起消费者混淆 | 第34-35页 |
3.2.5 被反向假冒者须因虚假表述而受到损害 | 第35-36页 |
4 淡化型商标侵权的认定 | 第36-40页 |
4.1 商标淡化理论 | 第36-38页 |
4.1.1 淡化型商标的界定 | 第36-37页 |
4.1.2 淡化型商标的性质 | 第37-38页 |
4.2 淡化型商标侵权的认定 | 第38-40页 |
4.2.1 商标淡化的对象应为驰名商标 | 第38页 |
4.2.2 行为人为商业目的而使用驰名商标 | 第38-39页 |
4.2.3 驰名商标淡化不以实际损害为要件 | 第39页 |
4.2.4 主观上不要求行为人具有过错 | 第39-40页 |
5 我国商标侵权认定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 第40-45页 |
5.1 我国商标侵权认定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5.1.1 商标侵权认定制度的现状 | 第41-42页 |
5.1.2 商标侵权认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5.2 完善我国商标侵权认定制度的建议 | 第43-45页 |
5.2.1 确定使用型商标侵权“混淆可能性”的认定标准 | 第43-44页 |
5.2.2 建立我国商标反淡化制度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