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21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6-19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途径的理论前提 | 第21-41页 |
第一节 两个基本概念的界说 | 第21-23页 |
一、引领 | 第22页 |
二、途径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科学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23-30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 第23-25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 第25-30页 |
第三节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思潮 | 第30-33页 |
第四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重要性 | 第33-37页 |
一、主动回应思想意识领域形势变化的内在要求 | 第33-35页 |
二、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的迫切要求 | 第35-37页 |
第五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可能性 | 第37-39页 |
第六节 加强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途径的重要性 | 第39-41页 |
第二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 | 第41-7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 | 第41-59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各种社会思潮斗争的基本历史过程 | 第42-46页 |
二、列宁与各种社会思潮斗争的基本历史过程 | 第46-50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 | 第50-59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 | 第59-74页 |
一、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 第59-63页 |
二、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 | 第63-74页 |
第三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历史教训 | 第74-86页 |
第一节 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 第74-76页 |
第二节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 第76-83页 |
一、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工作 | 第76-78页 |
二、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第78-81页 |
三、必须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 | 第81-83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教训 | 第83-86页 |
第四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途径 | 第86-145页 |
第一节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 第86-102页 |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86-89页 |
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第89-102页 |
第二节 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 第102-114页 |
一、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要求 | 第102-103页 |
二、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主阵地 | 第103-104页 |
三、在高校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 第104-114页 |
第三节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社会思潮 | 第114-130页 |
一、加强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 第115-116页 |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 第116-124页 |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第124-130页 |
第四节 努力加强舆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 | 第130-145页 |
一、营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舆论强势 | 第131-139页 |
二、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打破西方媒体垄断格局 | 第139-145页 |
结语 | 第145-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57-158页 |
后记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