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问题解决是有意义的学习 | 第7-8页 |
1.2 劣构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 第8-9页 |
1.2.1 从问题的内涵解读“问题”的意义性 | 第8-9页 |
1.2.2 从问题的结构看“问题”的劣构性 | 第9页 |
1.2.3 从问题的发生看“问题”的情境性 | 第9页 |
1.3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劣构性问题情境创设需求 | 第9-11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理论 | 第11-18页 |
2.1 劣构性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4页 |
2.1.1 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1.2 劣构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2 相关研究的主要理论 | 第14-18页 |
2.2.1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 第15页 |
2.2.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2.2.3 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 | 第16-17页 |
2.2.4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 第17-18页 |
第3章 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分析 | 第18-28页 |
3.1 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构成 | 第18-23页 |
3.1.1 劣构性问题情境中的教师要素分析 | 第18-20页 |
3.1.2 劣构性问题情境中的学生要素分析 | 第20-21页 |
3.1.3 劣构性问题情境中的学习材料要素分析 | 第21-23页 |
3.1.4 劣构性问题情境中的环境要素分析 | 第23页 |
3.2 常见几类问题情境中要素影响分析 | 第23-28页 |
3.2.1 以教师为主导的问题情境分析 | 第24-25页 |
3.2.2 以学生为核心的问题情境分析 | 第25-26页 |
3.2.3 学习材料要素在问题情境中的分析 | 第26-28页 |
第4章 劣构性问题类别划分及解析 | 第28-39页 |
4.1 劣构性问题类别划分 | 第28-31页 |
4.1.1 乔纳森的“分类学”思想借鉴及审思 | 第28-30页 |
4.1.2 从定义出发的劣构性问题类别划分 | 第30-31页 |
4.2 劣构性问题各构成环节解析 | 第31-36页 |
4.2.1 初始状态(问题条件) | 第31-33页 |
4.2.2 中间状态(算子) | 第33-34页 |
4.2.3 目标状态 | 第34-36页 |
4.3 有效劣构性问题情境的特性 | 第36-39页 |
4.3.1 目标指向性 | 第36页 |
4.3.2 可激发性 | 第36-37页 |
4.3.3 问题衍生性 | 第37页 |
4.3.4 趋良构性 | 第37-38页 |
4.3.5 可选择性 | 第38-39页 |
第5章 劣构性问题的情境创设过程及针对性个案分析 | 第39-49页 |
5.1 劣构性问题的情境创设过程 | 第39-42页 |
5.1.1 良构问题的求解分析 | 第39-40页 |
5.1.2 劣构性问题求解步骤及教学设计 | 第40-41页 |
5.1.3 劣构性问题情境创设过程的分析归纳 | 第41-42页 |
5.2 教学设计个案解析 | 第42-49页 |
5.2.1 案例设计背景 | 第42-43页 |
5.2.2 教学设计构思及教学准备 | 第43-44页 |
5.2.3 教学过程及分析 | 第44-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附录A 《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教学设计 | 第50-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