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

金属表面预处理的研究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磷化技术发展和研究现状概况第12-18页
        1.1.1 锌系磷化液第14-15页
        1.1.2 铁系磷化液第15页
        1.1.3 锰系磷化第15-16页
        1.1.4 锌钙系磷化第16-17页
        1.1.5 锌锰系磷化第17页
        1.1.6 非晶相铁系磷化第17-18页
    1.2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性第18-19页
第2章 钢铁表面“四合一”磷化液的研究第19-28页
    2.1 前言第19页
    2.2 实验部分第19-21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19-20页
        2.2.2 实验方法第20页
            2.2.2.1 处理液的制备第20页
            2.2.2.2 试片处理工艺第20页
        2.2.3 磷化膜的表征第20-21页
            2.2.3.1 硫酸铜点滴实验第20页
            2.2.3.2 磷化膜性能测试第20-2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1-27页
        2.3.1 单因素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第21-25页
            2.3.1.1 氧化锌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第21页
            2.3.1.2 钼酸钠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第21-22页
            2.3.1.3 植酸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第22-23页
            2.3.1.4 氟锆酸钾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第23页
            2.3.1.5 柠檬酸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第23-24页
            2.3.1.6 硝酸镍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第24页
            2.3.1.7 OP-10 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第24-25页
        2.3.2 磷化膜的分析第25-27页
            2.3.2.1 磷化膜的 SEM 形貌分析第25页
            2.3.2.2 磷化膜的物相分析第25-26页
            2.3.2.3 磷化膜的极化曲线第26页
            2.3.2.4 磷化膜的性能综合比较第26-27页
    2.4 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金属表面化学吸附成膜工艺的研究第28-38页
    3.1 前言第28页
    3.2 实验部分第28-29页
        3.2.1 实验材料第28页
        3.2.2 实验仪器第28页
        3.2.3 实验方法第28-29页
            3.2.3.1 化学吸附成膜剂的制备第28-29页
            3.2.3.2 试件处理过程第29页
        3.2.4 化学吸附膜的表征第29页
            3.2.4.1 点滴实验第29页
            3.2.4.2 涂层附着力和抗冲击性的测定方法第2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9-37页
        3.3.1 影响因素的分析第29-33页
            3.3.1.1 三乙醇胺对化学吸附膜性能的影响第30页
            3.3.1.2 聚乙二醇(400)对化学吸附膜性能的影响第30-31页
            3.3.1.3 硅烷偶联剂对化学吸附膜性能的影响第31页
            3.3.1.4 丙三醇对化学吸附膜性能的影响第31-32页
            3.3.1.5 pH 对化学吸附膜性能的影响第32页
            3.3.1.6 镀膜时间对化学吸附膜性能的影响第32-33页
            3.3.1.7 温度对化学吸附膜性能的影响第33页
        3.3.2 化学吸附分子膜的微观分析第33-37页
            3.3.2.1 镀膜液及化学吸附膜的红外光谱图第33-36页
            3.3.2.2 化学吸附分子膜的形貌图第36页
            3.3.2.3 化学吸附分子膜的 EDS 谱图分析第36-37页
            3.3.2.4 化学吸附膜与传统磷化膜性能比较第37页
    3.4 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钢铁表面常温黑化工艺的研究第38-49页
    4.1 前言第38页
    4.2 实验部分第38-40页
        4.2.1 实验材料第38页
        4.2.2 实验仪器第38页
        4.2.3 基础液成分第38-39页
        4.2.4 配方及工艺参数第39页
            4.2.4.1 黑化液的配制第39页
            4.2.4.2 封闭剂的制备第39页
            4.2.4.3 黑化膜的制备及封闭第39页
        4.2.5 黑化膜的表征方法第39-40页
            4.2.5.1 黑化膜外观评定第39页
            4.2.5.2 点滴时间第39页
            4.2.5.3 黑化膜的综合评定第39-4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0-48页
        4.3.1 单因素变量实验及影响因素分析第40-44页
            4.3.1.1 黑化时间的影响第40页
            4.3.1.2 三氯化锑加入量的影响第40-41页
            4.3.1.3 硫酸铝加入量的影响第41-42页
            4.3.1.4 盐酸加入量的影响第42页
            4.3.1.5 偏硅酸钠加入量的影响第42-43页
            4.3.1.6 钼酸钠加入量的影响第43页
            4.3.1.7 酒石酸加入量的影响第43-44页
        4.3.2 正交实验方案的确定及评定第44-46页
        4.3.3 黑化膜的表征第46-48页
            4.3.3.1 黑化膜的 SEM 形貌第46页
            4.3.3.2 黑化膜的 EDS 能谱分析第46-47页
            4.3.3.3 黑化膜的 XRD 谱图第47-48页
            4.3.3.4 成膜机理的初步探讨第48页
    4.4 小结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转化特征的模拟研究
下一篇:抗癌药物吉非替尼合成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