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震级和烈度相关理论知识 | 第8-10页 |
1.2 桥梁震害及启示 | 第10-12页 |
1.3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状况 | 第12-15页 |
1.3.1 连续刚构桥的简介 | 第12-13页 |
1.3.2 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分析的发展状况 | 第13-15页 |
1.4 本文思路 | 第15-16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概述 | 第17-25页 |
2.1 静力法 | 第17-18页 |
2.2 反应谱法 | 第18-20页 |
2.2.1 反应谱法的概念 | 第18页 |
2.2.2 反应谱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2.3 反应谱理论的地震力计算 | 第19-20页 |
2.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20-23页 |
2.3.1 动态时程分析法的概念 | 第20-21页 |
2.3.2 动态时程法的地震力计算 | 第21-23页 |
2.4 地震波的选择和输入模式 | 第23-25页 |
2.4.1 地震动输入方法 | 第23页 |
2.4.2 选取地震加速度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桥梁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25-35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25-27页 |
3.2 动力学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 第27-28页 |
3.3 桥梁自振特性的计算 | 第28-29页 |
3.3.1 结构体系的振动频率和振型 | 第28-29页 |
3.3.2 特征值的求解方法 | 第29页 |
3.4 红旗村黄河大桥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5页 |
第四章 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反映谱分析 | 第35-45页 |
4.1 结构抗震设防目标 | 第35-36页 |
4.2 红旗村黄河大桥桥址设计反应谱 | 第36页 |
4.3 地震动输入模式 | 第36-38页 |
4.4 红旗村黄河大桥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38-45页 |
第五章 连续刚构桥的弹性地震动态时程分析 | 第45-56页 |
5.1 地震波输入 | 第45-46页 |
5.2 红旗村黄河大桥桥址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46-48页 |
5.3 计算结果 | 第48-56页 |
第六章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 | 第56-64页 |
6.1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应用现状 | 第56-57页 |
6.2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原理与实施步骤 | 第57-58页 |
6.2.1 基本原理 | 第57-58页 |
6.3 静立分析中 PUSHOVER 分析的加载模式 | 第58-60页 |
6.4 能力谱方法 | 第60页 |
6.5 红旗村黄河大桥的抗震能力评估 | 第60-61页 |
6.5.1 Pushover 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6.6 红旗村黄河大桥的抗震能力评估 | 第61-63页 |
6.7 与非线性时程方法的对比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